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寿皇论天变地震书1185年5月8日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八九、《诚斋集》卷六二、《南宋书》卷三九、光绪《吉水县志》卷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五月二十四日朝奉郎尚书吏部员外郎杨万里谨斋沐裁书,昧死百拜,献于皇帝陛下:臣闻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也;
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
昔者贾谊陈治安之策,有厝火积薪之喻,此文帝最盛时也;
苏洵献审敌之策,有弊船深渊之喻,此仁宗最盛时也。
西之文帝、本朝之仁宗,何君也?
后世之君也。
以后世之君而二子有积薪、弊船之喻,何也?
臣故曰「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也」。
今则不然。
南北和好踰二十年,一旦绝使,虏情不测,而或者曰:「彼有五单于争立之祸」。
又曰:「彼有匈奴困于东胡,元魏扰于柔然之祸」。
既而皆不验,或者曰:「彼将畏我」。
或者曰:「彼不敢图我」。
使果畏我而不敢图我乎,道涂相传,缮汴京之城池,开海州漕渠,又于河南北签民兵,增驿骑,制马枥,籍井泉,又收彼之海舟入彼之内地,葺而新之,其意甚秘,其禁甚严,而吾之间谍不得以入,此何为者耶?
今夫千金之家,有巨盗焉日夜摩厉,以图行劫而夺之货。
为千金之子者,方且外户不闭,般乐饮酒,处之以坦然。
夫有其备而示之以坦然可也,无其备而处之以坦然,可乎?
而说者以为畏我,且不敢图我也。
臣所谓言无事于有事之时者,一也。
或以谓老胡北归,可以为中国之贺,臣以为中国之忧正在此也。
何也?
昔者逆亮之南侵也,空国而尽锐于一举,不知夫此胡乘其虚而夺之国。
今此胡之北归,盖创于逆亮之空国而南侵也。
是胡将欲南之,必固北之。
北之者何?
或者以身填抚其巢,而以其雏与婿经营其南也,而说者以谓「可以为中国贺」。
臣所谓言无事于有事之时者,二也。
臣窃闻论者或谓:「缓急淮不可守,则弃淮而守江」。
是不然,有淮所以有江也。
淮茍无矣,安得而有江哉!
吾果弃淮乎,虏以兵居之。
居之而不去,近则通、泰之盐利为彼所据,将无以给吾之财用;
远则吴、蜀之形势为彼所裂,将无以通吾之脉络。
盖昔者吴与魏力争而得合肥,然后吴始安;
李煜失滁、扬二州,自此南唐始蹙。
今曰弃淮而保江,既无淮矣,江可得而保乎?
臣所谓言无事于有事之时者,三也。
陛下近日之举,亦可观矣。
如曰举边帅,如曰举都统,其说是也,其意未也,何也?
今淮之东西凡十五郡,所谓守帅,不知陛下将使宰相择之乎,抑将使枢廷择之乎?
使宰相择之宰相未必为枢廷虑也;
使枢廷择之,则除授不自己出也。
一则不为之虑,一则不自己出,缓急败事,则皆曰:非我也,陛下将责之谁乎?
至于都统,则令侍从勿以见任,而必曰未显者,是求他日之将才而非求今日之将才也,举者得以塞今日之责,受举者得以逃今日之责,是上下相与为媮而已。
臣所谓言无事于有事之时者,四也。
且南北各有长技。
若骑若射,北之长技也;
若舟若步,南之长技也。
今为北之计者,尚收其海舟而缮治之,至于南之海舟,则不闻缮治焉。
或曰:「吾舟素具也」。
或曰:「吾之舟虽未具,而惮于扰也」。
绍兴辛巳南北之战,今几年矣,当时山东之功、采石之功,不以骑也,不以射也,不以步也,舟焉而已。
当时舟胜则胜矣,今几年矣,素具之舟,其可复用乎?
且夫斯民一日之扰,社稷百世之安危,孰轻孰重也?
《易》曰:「除戎器,戒不虞」。
圣人岂不知其扰哉!
夫固有大于扰者也,而曰「素具」,又曰「惮于扰」,臣所谓言无事于有事之时者,五也。
大抵天下之事有缓急。
周公相成王之时,其急在于膺戎狄;
宣王中兴之时,其急在于伐猃狁。
当今之时,陛下以为何等时耶?
金虏日逼,疆埸日扰,而未闻防金虏者何策,保疆埸者何道,但闻某日修某礼文也,某日进某书史也,是以乡饮理军、以干羽解围也。
臣所谓言无事于有事之时者,六也。
臣闻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
今也国家之事,虏情不测如此,而君臣上下处之如太平无事之时,是人不能悟之矣,故上天见异。
相传异时荧惑犯南斗,迩日镇星犯端门,荧惑守羽林。
臣书生,不晓天文,未敢以为必然也。
至于王春正月,日青无光,若有两月相摩者,兹不曰大异乎?
然天犹恐陛下不信也,至于春日载阳,和气播物,复有雨雪杀物者,兹不曰大异乎?
然天犹恐陛下又不信也,乃五月庚寅又有戊夜地震者,兹又不曰大异乎?
且夫天变在远,臣子不敢奏也,不信可也;
地震在外州郡,不敢闻也,不信可也;
今也天变频仍,地震辇毂,陛下岂得不信乎?
信之矣,岂得不惧乎?
臣闻匡衡云:「阴变则静者动,阳敝则明者晻」。
曷谓阳?
曰君也,德也,中国也,君子也。
曷谓阴?
曰臣也,兵刑也,夷狄也,女谒近习也。
今也日而无光,而雪寒,地而动摇,其为阴之咎證也昭昭矣。
而君臣不闻警惧,朝廷不闻咨访。
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臣不知陛下于此悟乎,否乎?
臣谨按国史,本朝宣和五年十月京师地震,未几有粘罕汴京之役。
绍兴三年八月行在所地震,未几有金虏寇淮甸之役。
宣和遇灾而恬不知惧,我是以有靖康之祸。
光尧遭变而诏求直言,我是以有韩世忠刘光世之捷。
此近事之验也,不必远稽之上古也。
今或者曰:「天变不足畏,地震不足畏」。
陛下胡不引宣和绍兴之事而观之乎?
臣所谓言无事于有事之时者,七也。
自频年以来,两浙最近则先旱,江淮则又旱,湖广则又旱。
一方有旱,则民之流徙者相续,道殣者相枕。
常平之积,名存而实亡,入粟之令,上行而下不应。
而无事,尚未知所以振之救之;
动而有事,将何仰以为资耶?
昔者汉之伐匈奴,必实塞下之,伐先○必籴湟中之谷。
今也仓廪府库非徒无馀也,且不足也,而或者以为无足虑。
臣所谓言无事于有事之时者,八也。
古者足国裕民,惟食与货。
所谓货者,今之钱币是也。
今之所谓钱者,富商巨贾、近习阉官、权贵将相,皆盈室以藏之,列屋以居之,积而不泄,滞而不流。
至于百姓三军之用,则惟破楮券尔。
一旦缓急,破楮券可用乎?
当是之时,万一如泾原之师,因怒粝食蹴而覆之,出不逊语,遂朱泚之乱,可不为寒心哉!
臣之大忧,实在于此,而或者曰「楮券可以富国」。
臣所谓言无事于有事之时者,九也。
臣闻善为备者,备兵不若备粮,备粮不若备人。
古者立国必有可畏,非畏其国也,畏其人也。
苻坚欲图晋,而王猛以为不可,谓谢安桓冲江左之望,是存晋者二人而已矣。
异时名相如赵鼎张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此金虏所惮也,近时刘珙可用则蚤死,张栻可用则沮死,万一有缓急,不知可以督诸军者何人,可以当一面者何人,而金虏之所素惮者又何人耶?
而或者谓「今日文武之才,皆有其人。
人之有才,用而后见」。
闻之《记》曰:「茍有车,必见其式;
茍有言,必闻其声」。
今曰有其人,而未闻某人如古之名相,某人如古之名将,是有车而无式,有言而无声也。
且夫用而后见,非临之以大安危,试之以大胜负,则莫见其用也。
平居无以知其人之能否,必待大安危、大胜负而后见焉。
见其成事幸矣,万一见其败事,悔何及耶!
昔者谢玄之北禦苻坚,而郗超知其必胜;
桓温之西伐李势,而刘惔知其必取。
于履屐之间,无不当其任;
于蒲博,不必得则不为。
二子于平居无事之日,盖必有以察其小而后信其大也,岂必待用而后见也哉?
而今之说者曰:「文武之才皆有其人,人之有才用而后见」。
臣所谓言无事于有事之时者,十也。
臣愿陛下超然远览,照然远寤。
勿矜圣德之崇高,而增其所未能;
勿恃中国之生聚,而严其所未备;
勿以天地之变异为适然,而法宣王之惧灾;
勿以臣下之苦言为逆耳,而体太宗之导谏;
勿以女谒近习之害政为细故,而监汉唐季世致乱之由;
勿以夷狄仇雠之包藏为无他,而惩宣、政晚年受祸之酷。
责大臣以通知边事军务,如富弼之请,勿以东西二府而异其心;
委大臣以荐进谋臣良将,如萧何所奇,勿以文武两涂而殊其辙。
勿使赂宦官而得旄节如唐大历之弊,勿使货近倖而得招讨如梁段凝之败。
以重蜀之心而重荆襄,使东西形势之相接;
以保江之心而保两淮,使表里唇齿之相依。
勿以海道为无虞,勿以大江为可恃,增屯聚粮,治舰扼险。
君臣之所咨访,朝夕之所讲求,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平居无事,常若敌至,庶几上可消于天变,下不堕于戎心。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若曰阴雨既至,而后彻桑土,则伊尹周公孙武、穰苴亦不能为矣。
虽然,天下之事有本根,有枝叶。
如臣前之所陈者,皆枝叶而已,所谓本根,臣请诵之。
臣尝读《三国志》,见杜恕上疏于魏明帝,臣以为深有当于人心者。
如曰:「陛下忧劳万机,或亲灯火,而庶事不康」。
又曰:「今朝臣不自以为不能,以陛下为不任也;
不自以为不知,以陛下为不问也」。
又曰:「每有军事,诏书常曰:谁当忧此者耶?
吾当自忧尔」。
又曰:「知其不尽力也,而代之忧其职;
知其不能也,而教之治其事」。
之意,盖谓人主不可以自用,而人臣之不忠者,幸于人主之自用;
人臣不可以不任责,而人臣之无能者,患于己之任责。
细故小物而人主自用,人臣不任责,犹未害也,至于军事,而犹曰「谁当忧此,吾当自忧」,今日之事,将无类此?
臣闻之《易》曰,乾为君。
乾之道,何道也?
代有终者,坤也。
行水火山泽雷风之用者,六子也。
乾何为哉?
君道亦然。
孔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至于文武,罔不行此道;
自六经至于《语》《孟》,罔不讲此言。
汉之晁错,以为不然尔。
其说曰:「人主不可以不知术数」。
夫以孝景恭俭之资,去不能以寸,然德减于孝文,变生于七国,实误之也。
陛下之圣,舍己如舜,从谏如汤,毋我如孔子无可无不可汉高帝,而太平未致,中兴未闻,夷狄寇雠若未有以备之者,得无有如晁错者惑圣听而误圣心者乎?
传曰:「木水有本源」。
陛下圣学高明,惟思其所以本源者。
臣昧死上愚言,惟陛下财择。
臣一介小臣,不胜愚忠,冒犯天威,罪在不赦。
臣无任惶惧战剽之至。
万里昧死百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