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诗论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二六、《诚斋集》卷八四、《十先生奥论注》前集卷八
论曰:天下之善不善圣人视之甚徐而甚迫。
甚徐而甚迫者,导其善者以之于道,矫其不善者以复于道也。
宜徐而迫,天下之善始惑;
宜迫而徐,天下不善始逋。
盖逋因于莫之矫,而惑起于莫之导。
善而莫之导,是谓窒善;
不善而莫之矫,是谓开不善
圣人反是,徐其所不宜迫,而迫其所不宜徐。
经之自《易》而《书》,非不备也,然皆所以天下者也。
启其扃,听其入,坦其轨,纵其驰。
入也,驰也,否也,圣人油然不之责也。
天下皆善乎?
天下不能皆善,则不善亦可导乎?
圣人之徐于是变而为迫,非乐于迫也,欲不变而不得也
之者,矫之也,是故有诗焉。
也者,矫天下之具也。
而或者曰:「圣人之道,《礼》严而《诗》宽」。
嗟呼
孰知《礼》之严为严之宽,《诗》之宽为宽之严也欤
圣人有以天下必先有以天下至情,得其至情而随以矫,夫安得不从
盖天下之至情,矫生于愧,愧生于众。
非议则安,议非众则私,安则不愧其愧,私则反议其议。
圣人不使天下不愧其愧、反议其议也,于是举众以议之,举议以愧之,则天下之不善不得不愧。
愧斯矫,矫斯复,复斯善矣。
此《诗》之教也。
《诗》果宽乎?
耸乎其必讥,而断乎其必不恕也。
《诗》果不严乎
恶莫恶于盗,而懦莫懦于童子
今夫童子诳其西邻之童而夺之一金不怍也,而东邻之童旁观而适见之,则怍焉。
见其夺也而又以告其不见者,怍焉者病焉。
不惟见也,不惟告也,见者与不见者,朋讥而群哂焉,则不惟怍也,不惟病也,则啼焉,则归之金焉。
何其不怍于夺而怍于见,故曰矫生于愧。
夫曷不啼于未讥未哂之先,而归其夺于讥与哂之后
故曰愧生于议,议生于众。
夺人者,污也,夺而归之者,洁也。
其污也可摈,其洁也可进,夺于先而归于后,污初而洁终,君子将不恕其初乎,将掩其终乎?
则讥为誉根,哂为德源矣。
故曰愧斯矫,矫斯复,复斯善矣。
诗人之言,至发其君宫闱不修隐慝而亦不舍匹夫匹妇复关溱洧之过,歌咏文、武遗风馀泽,而叹息东周列国之乱,哀穷屈而憎贪谗,深陈而悉数,作非一人,词非一口,则议之者寡耶?
夫人之为不善,非不自知也,而自赦也,自赦而后自肆
自赦天下不赦也,则其肆必收。
圣人天下之众以议天下之善不善,此诗之所以作也。
故诗也者,收天下之肆者也。
今夫人之一身,暄则倦,凛则力。
十日之暄,可无一日之凛耶?
《易》《礼》《乐》与《书》暄也,《诗》凛也。
人之情不喜暄,而悲凛者谁也?
不知夫天之作其倦,强其力而寿之也,天下之于《易》《礼》《乐》《书》《诗》,喜其四,愧其一,孰知圣人以至愧愧之者,乃所以以至喜喜也欤
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