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曾子(中)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二七、《诚斋集》卷八五
论曰:学道者有以用道也,学之而无所用之,则亲见无所觌,博极诗》《书》《礼》《乐》《易》《春秋》而无所涉,洞贯仁义忠信无所归。
何也?
之人也;
六经之林也;
仁义忠信之器也。
见其人,极其林,洞其器,谓之不学道不可也,谓之学道亦不可也
学则学矣,用则未有以用也。
布之可以温,故人取之以衣其身;
可以饱,故人取以实其腹。
今且有人积布而不衣,藏不食,则虽积藏丘山而夫人者不免冻馁而死矣。
夫布丘山不免于死,非不富之罪也,富而不用其富之罪也。
学道不用,安以道为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朋友交而不信乎?
不习乎」?
曾子之始学也,彼固有所用之也。
然则曾子之用何所用?
之者,体之也;
之者,身之也。
学道至于体之以身,夫然后道为吾之有矣
故夫世之学道者,吾见其学道矣,未见其有夫道也。
学而能有,则道自道,我自我也。
夫惟道即我,而我即道者可以言道为我有矣
曾子三省其身,非省其身也,省其身与道之一二也。
身与道果一也,曾子之幸也。
若犹二也,曾子得不省乎?
省之则不二矣。
且夫身与道为二者,岂身非道而道非身哉?
与身为一者,又岂道自外至,而身从中受哉!
谓身非道,则身安得有夫道?
谓道非身,则道安有于身?
谓道自外至,则有所至必有所见
从中受,则有所受必有所盈。
迎其至而无见也,及其受而无盈也,则道非自外至而身非从中受也。
道非外而身非内,则不可谓非道而道非身也。
身与道本一也,一而二者,不察之过也,二而一者,察之功也。
子思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上下察也」。
人之一心,察之之妙上际于天,下极于渊,无一理之逃也,而况反是察而用之于吾身之道乎?
匹夫有璧而椟之于家,既久而偶忘之,不胜其困,而假丐于其邻,自以为天下之至贫也,而不知其富也。
三年而忽忆其璧也,出而鬻之,一朝而获千金
千金自外至也,匹夫所自有也。
千金而困于贫,既贫则富,则察与不察也。
当其不察,璧亦不亡;
及其既察,璧固自若
也者,吾身之璧也。
学者有璧而弗察,弗察而忘者也。
曾子者有璧而日察之,日察之而日忆之者也。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传道习,学者岂无是哉,有而不有者,谁之过欤?
曾子一日而察者三,岂有脱而不存也哉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知备而不知反,宜学者之无所乐也。
曾子三省之学,惟孟子传之也欤
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