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韩尚书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七○、《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五、《古今图书集成》铨衡典卷一○五、《古文渊鉴》卷六○、《南宋文范》卷三三
区区行役前月半间,始得还家
忽闻除命,出于意望之外
自视才能,岂称兹选?
愧惧窘迫不知所为
然窃妄意此必尚书丈过恩推挽之力。
既而府中递到六月十五日赐书,傅丈亦以所得别纸垂示,乃知台意所以眷念不忘者果如此
私感虽深,然非本心平日所望门下也。
狷介之性,矫揉万方而终不能回,迂疏之学,用力既深而自信愈笃,以此自知决不与时俯仰,以就功名
以故二十年来自退藏,以求己志。
所愿欲者,不过脩身守道,以终馀年,因其暇日讽诵遗经参考旧闻,以求圣贤立言本意所在既以自乐,间亦笔之于书,以与学者共之,且以待后世君子而已
此外实无毫发馀念也。
中间恳辞召命,反误宠褒,初亦不敢奉承
既而思之,是乃君相灼知无用之实,而欲假以闵劳惠养之恩,故少进其官,益其禄而卒许以投闲似若有可受者,以故恳避踰年,而终于拜受
私窃以为足以上承朝廷美意而下得以自绝名宦之途,自是以往,其将得以优游卒岁,就其所业,而无蹙迫之虑矣。
而事乃有大缪不然者,安得默然亡言哉?
夫以熹之狷介迂疏不能俯仰世俗固已闻风而疾之矣,独赖一时公名或有误而知之。
然听于下风,考其行事议论本末,则于鄙意所不无疑者尚多。
若不辞而冒受,则宾主之间,异同之论,必有所不能免者,无益于治而适所以为群小嘲笑之资。
且熹之私愿所欲就者,亦将汩没不得成。
其或收之幸有所就,人亦必以为已试不验之书而不之读矣。
况今一出,而前日所以斟酌辞受不敢苟然之意,亦且黯闇不能自明
诸公诚知之深,爱之厚,则曷为不求所以伸其志,全其守,而必胁驱纵臾,使至此也耶
士大夫辞受出处,又非独其身之事而已其所处之得失,乃关风俗之盛衰,故尤不可以不审也。
者,向既以召命而得改官矣,今又因其所之官而有此授,若受而不辞则是美官要职可以从容辞逊安坐必致之也。
近世以来风颓俗靡士大夫倚托欺谩,以取爵位者不可胜数,独未有一流耳。
不幸诸公必欲彊之,使充其数,不肖,实不忍以身蒙此辱,使天下后世清议得以唾骂嗤鄙之也。
且熹之言此于门下有年苦言悲恳无所不至,而执事者听之藐然方且从容游谈大为引重,而其要归成效则不过使之内违素心,外贻深诮而后已。
所不能识,且复自计,其平生言行必有大不相副者,而使执事不信言以至此也。
自悔责,无所归咎,然亦不敢默默门下是以复言之,伏惟怜而察焉。
前日所报大参书,悤悤不及尽此曲折,故今僭易有言非独以伸鄙意明公,亦使因是自达于龚公也。
必若成命已行,不欲追寝,则愿因其请免,复畀祠官之秩,其于出令之体,似未为失。
何必待其狂疾之既作,然后药之乎?
瞻望门墙无由趋侍情意迫切言语无伦
伏惟高明垂赐矜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