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许顺之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九、《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九三、《考亭渊源录》卷一四
承在县庠为诸生讲说,甚善甚善。
但所寄诸说,求之皆似太过
一向如此,恐骎骎遂失正途,入于异端之说,为害亦不细。
差之毫釐,谬以千里,况此非特毫釐之差乎!
三复来示,为之怅然,已辄用愚见附注于下。
然其曲折笔端可尽,恐当且以二先生及范、尹二公之说为标准反复玩味,只于平易悫实之处认取至当之理。
前日从事一副高奇新妙之说并且倚阁久之实理自然都使不著矣。
为从相聚时,熹亦自有此病,所以渐染,成此习尚
今日成相误,惟以自咎耳。
子韶之说,直截不是正理说得尽高尽妙处病痛愈深,此可以为戒不可学也。
何由面话,究此精微
临风郁结无有穷已
国材、元聘为况如何
昨寄得疑难来,又是一般说话
大抵齐仲、顺之失之太幽深顺之尤甚。),而三公失之太执著执著有时而通,幽深者荡而不反矣。)中间一条平坦官路没人行著,只管上山下水是甚意思
书可录此意及二序送之,为致不及书之意。
范伯崇大进刘德明者亦稍识理趣,皆可喜耳。
伯崇杂说一纸附去,可见持守不差,见理渐明之大概矣。
然其说有未尽更求之,却以见喻。
伯崇去年春间得书,问《论语》数段,其说甚高妙,因以呈李先生
李先生以为不然,令其悫实做工夫后来便别。
此亦是一格也。
然其当时高妙之说,亦只是依诸先生说而推言过当处耳,非如顺之所示,硬将文义横说却也。
宜速改,至祝至祝。
大抵文义先儒尽之,盖古今人情相远文字言语只是如此
但有所自得之人,看得意味不同耳,其说非能顿异于众也。
不可只管立说求奇,恐失正理,却与流俗诡异之学无以异也。
只据他文理反复玩味久之自明
且是胸中开泰,无许多劳攘,此一事快活了。
试依此加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