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何叔京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一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六
所喻疑义大抵诸说一概多病
盖于大本处未甚脱然见得所以臆度想象,终亦有差。
如云持志则心自正,心正则自明,又云能体认之则为天德,又云心仁义之道相去毫发之间(此语尤有病。),心者发而未动,及论鬼神能诚则有感必通,此数条皆句句有差不知何故如此
岂偶思之未熟耶?
大学》之序格物致知至于知至意诚,然后心得其正,今只持志便欲心正义明不亦草草乎?
性,天理也,理之所具,便是天德,在人识而体之尔。
云能体认便是天德体认乃是人力何以天德乎?
性、心只是体、用体、用岂有相去之理乎?
「性即道,心即仁」,语亦未莹,须更见曲折乃可
心者,体用周流无不贯彻,乃云发而未动,则动处不属心矣,恐亦未安也
鬼神之体便只是个诚,以其实有是理,故造化发育响应感通无非此理。
所以云「体物不可遗」,非为人心能诚则有感应也。
此等处尚多,人事冗迫不容详遣布。
此禀亦已草略,且举大纲老兄思之可也
仍恕僭易幸甚
又闻嵩卿之贤好学,得闻其馀论,尤以为喜。
此道知好之者日众孤陋真有望矣。
幸为道意未敢率然拜书也。
所欲细论甚多不知何日会面也。
所欲文字在城中,无缘取内。
博观草草,徒费心目之力,不若一处精思之为有益也。
如「仁」字,恐未能无疑
且告录出、程、谢说处反复玩味,须真见得,则其它可见
恕、性等说皆不待立说也。
嵩卿是韩子之言固失之,而老兄所论亦未尽得。
博爱不得为仁,正为不见亲切处耳。
见亲切处,则博爱仁者之事也。
以此意思之,如何
博施济众一段不知嵩卿如何看?
恐更须子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