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程允夫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一四
熹承寄示前书所谕皆未中理不得不相晓。
来书谓熹之言乃论苏氏之粗者,不知如何而论,乃得苏氏之精者。
此在吾弟必更有说。
然熹则以为道一而已正则表里皆正,谲则表里皆谲,岂可以析精粗二致
此正不知道之过也。
又谓洗垢索瘢,则孟子以下皆有可论,此非独不见苏氏之失,又并孟子不知也。
苏氏之失著矣,知道愈明,见之愈切,虽欲为之覆藏不可得何待洗垢而索之耶?
孟子,则如青天白日无垢可洗,无瘢可索
今欲掩苏氏之疵而援以为比,岂不所以彰之耶?
黄门比之乃兄,似稍简静
然谓简静有道,则与子张之指清忠为仁何以异?
深考孔子所答之意,则知简静之与有道有间矣。
苏公虽名简静,而实阴险
元祐末年规取相位,力引小人杨畏,使倾范忠宣公而以己代之。
不效矣,则诵其弹文于坐,以动范公。
岂有道君所为哉?
此非熹之言,前辈固已笔之于书矣。
吾弟乃谓其躬行不后二程何其考之不详而言之之易也!
二程之学始焉未得其要,是以出入佛老
及其反求而得诸六经也,则岂固以佛老为是哉?
苏氏之学,则方其年少气豪,固尝妄抵禅学,如大悲阁中和院等记可见矣。
其中岁,流落不偶郁郁失志然后匍匐而归焉,始终迷惑进退无据
以比程氏,正扬子「先病后瘳,先瘳后病」之说。
吾弟比而同之,是又欲洗垢而索孟子之瘢也。
又谓程氏于佛老之言皆阳抑而阴用之,夫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程氏之学以诚为宗,今乃阴窃异端之说而公排之以盖其迹,不亦盗憎主人之意乎?
必若是言,则所谓诚者安在
而吾弟之所以敬仰之意果何谓也?
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权臣跋扈借资取重天下,岂真尊主者哉?
儒者论道以是为心,则亦非真尊六经者。
此其心术之间反覆畔援,去道已不啻百千万里之远。
方且自为邪说诐行不暇,又何暇百氏而望其服于己也?
凡此苏氏心术之蔽,故其吐辞立论,出于此者十而八九。
吾弟读之,爱其文辞之工而不察义理之悖,日往月来,遂与之化,如入鲍鱼之肆,久则不闻其臭矣。
而此道之传,无声臭味可娱,非若侈丽闳衍之辞,纵横捭阖之辨,有以眩世俗之耳目而蛊其心。
自非真能洗心涤虑以入其中真积力久,卓然自见道体不二不容复有毫发邪妄杂于其间,则岂肯遽然舍其平生之所尊敬向慕者而信此一夫之口哉?
伊川之为明道墓表曰:「学者道知所向然后斯人之为功;
所至然后见斯名之称情」。
为此也。
然世衰道微,邪伪交炽,士溺于见闻之陋,各自其所是,若非痛加剖析,使邪正真伪判然有归,则学者何所适从以知所向
欲望其至之乎?
此熹之所不得不为吾弟极言忘其僭越之罪也。
程氏书布在天下所至有之。
此间所有不过是耳。
谩寄《大全集》一本、《龟山语录一本去。
大全中有他人之文,目录中已题出矣。
恐已自有之,如未有,且留看,夏中寄来未晚也。
程氏高弟尹公尝谓《易传》乃夫子自著,欲知其道者,求之于此足矣不必傍观他书。
语录或有他人所记,未必尽得先生意也。
言先生践履一部《易》,其作传只是因而写成。
此言尤有味,试更思之。
信得及试用年岁之功,屏去杂学致精于此自当有得,始知前日所谓苏程之室者,无以异于杂薰莸冰炭一器之中,欲其芳洁而不污,盖亦难矣。
苏氏文辞伟丽近世无匹
若欲作文,自不妨模范
但其词意矜豪谲诡,亦有非知道君子所欲闻。
是以平时每读之,虽未尝不喜,然既喜,未尝不厌往往不能终帙而罢。
非故欲绝之也,理势自然,盖不可晓。
然则彼醉于其说者欲入吾道之门,岂不犹吾之读彼书也哉
亦无怪其一胡一越而终不合矣。
程固同朝程子之去,苏公孔文仲龁而去之也。
使其道果同,如吾弟之所论,则虽异世亦且神交,岂至若是之戾耶?
文仲为苏所嗾,初不自知,晚乃大觉愤闷呕血以至于死。
见于吕正献公遗书尚可考也,吾弟未之见耳。
因笔及此,似伤直矣。
然不直则道不见,吾弟察之。
幸甚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一。又见《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一、经籍典卷七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数据查询中……
数据查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