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程允夫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一五
龟山曰:「宰我三年之丧非不知其为薄也,只为有疑,故不敢隐于孔子」。
只此无隐便是圣人作处。
龟山之意当是如此
圣人之无隐与宰我之无隐,亦当识其异处
伊川舟行遇风端坐不为之变,自以为敬之力。
烈风雷雨而舜不迷错,其亦诚敬之力欤?
舜之不迷,此恐不足以言之。
善为说辞,则于德行或有所未至。
善言德行,则所言皆其自己分上事也。
此说得之
「善与人同」,以己之善推而与人同为之也。
舍己从人」,乐取诸人以为善,以人之善为己之善也。
此说亦善。
贤贤、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此四者皆能若子夏之言,可以言学矣。
然犹有「虽曰未学」之语,若犹赖乎学者
盖虽能如是不知其所以能如是者从何而来,则所谓之而不著、习矣而不察者也。
此句意思未见下落,请详言之,方可议得失也。
羞恶心义之端,故人不可使之无廉耻
廉耻无以起其好义之心,若之何而可化?
圣人之于民,必使之有耻且格者,此也。
自是不可无耻不必羞恶好义为言也。
知敬亲者其色必恭,知爱亲者其色必和,此皆诚实发见不可以伪为。
子夏问孝,孔子答之以色难。
下文恐是言承顺父母之色为难,然此说亦好。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循理所在,周流天地之间,无不可者
其亲之也,理之所当亲也;
其远之也,理之所当远也,何比之有?
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此之谓周。
溺爱徇私党同伐异,此之谓比。
周遍也;
比,偏比也。
不必言周流天地之间。
谢上蔡曰:「慎言其馀、慎行其馀皆有深意,惟近思可以得之」。
言行丝毫不慎,则于理有丝毫之失,则与天不相似矣。
慎言其馀,慎行其馀」,藉用白茅之意。
似此推言,于理不害,然恐未遽说到此也。
小人陵上,其初盖微僭其礼之末节而已
及充其僭礼之心,遂至于弑父弑君,此皆生于忍也。
孔子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敢僭其礼,便是有无君父之心。
人有中虽不然,而能勉彊于其外者,君子当求之于其中
中者,诚也;
外者,伪也。
故父在当观其事父之志。
行者,行其志而有成者也。
父没,则人子所以事父之大节始终可睹矣,故父没当观其事父之行。
事父之行既已终始无愧,而于三年之间又能不失其平日所以事父之道,非孝矣乎
此说甚好,然文义似未安。
「敏于事」如「必有事焉」之「事」,当为即为,不失其几也。
只是所行之事。
「必有事焉」,不知寻常如何说,请详论之,乃见所指之意。
大抵说经以彼明此固为简便,然或失其本意,则彼此皆不分明所以贵于详说也。
子贡贫而无谄」至「告诸往而知来者」,此为学之法也,亦可以见圣贤悟入深浅处。
穷理自有极致,观圣人如此发明子贡,则可见矣。
此章论进学之实效非论悟入深浅也。
悟入两字既是释氏语,便觉气象入此不得
大学所谓知至格物者,非悟入之谓。
死生一理也,死而为鬼,犹生而为人也,但有去来幽显之异耳。
如一一夜晦明虽异而天理未尝变也。
死者去而不来,其不变只是理,非有一物常在不变也。
更思之。
子闻之曰:「是礼也」,三字可以圣人气象宏大后世诸子所不及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皆圣人教人读《诗》之法。
此类言之太略,不晓所主之意。
其间有差,或致千里之缪也。
见实理是为智,得实理是为仁。
仁者能得是理,而以得实为仁,则仁之名义隐矣。
理之至实而不可者莫如仁。
义、礼、智、信,非仁不成
孝、弟礼、乐、恭、宽、信敏、惠,皆仁之用也。
此数句亦未见下落
学者须先有所立,故孔子三十而立」。
又曰「患所以立」,然则若何而能立?
穷理明道,则知所立矣。
立是操存履之效,所说非是
「患所以立」承「不患无位」而言,盖曰患无以立乎其位云尔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诸葛孔明草庐中对先主曹、孙利害其后辅蜀抗魏、吴,其言无一不酬者。
古人侈心,故无侈言如此
所引事不相类
刘器之问诚之目于温公,曰:「当自不妄语入」,此《易》所谓修辞立其诚」也。
近之。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之可妻,以其平昔之行也,非以无罪陷于缧绁为可妻也。
虽尝陷于缧绁,而非其罪,则其平昔之行可知
「吾斯之未能信」,言我于此事犹未到不疑之地,岂敢莅官临政,发之于用乎?
此「事」谓何事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孔子以此子贡则子贡之才亦颜曾之亚。
其所以不二子者,正在于以见闻为学
孔子欲以见闻外事语之,故姑云「吾与女弗如」。
他日乃警之曰:「汝以予为多学而之者欤」?
道非多学所能识,则闻一知十,亦非所以颜子
子贡闻一知二知十乃语知,非语闻也。
见闻之外,复谓何事
请更言之。
忠与清皆仁之用,有觉于中,忠清皆仁;
无觉于中,仁皆忠清
以觉为仁,近年语学大病如此四句,尤为乖戾
盖若如此,则仁又与觉为二而又在其下矣。
「又敬不违」,非从父之令,谓事亲以礼,无违于礼也。
所谓起敬起孝。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则不得已从父之令者有矣
「劳而不怨」,则所谓「悦则复谏」,不敢疾怨也。
若不从而遂违之,则父子至于相夷矣。
居简行简,则有志大略小之患,以之临事,必有怠忽不举之处。
居敬行简,则心一于敬,不以事之大小而此敬有所损益也。
以之临事必简而尽。
居敬明烛事几无私意之扰,故其行必简
为仁固难欤?
曰,孔子不以易启人之忽心,亦不以难启人之怠心。
故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又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仁固不远然不则不至。
仁固难,为之则无难
致知以明之,持敬养之,此学之要也。
不致知则难于持敬不持敬亦无以致知。
二者交相为用固如此,然亦当各致其力,不可恃此而责彼也。
「丘之祷久矣」,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我即天地鬼神天地鬼神即我,何祷之有?
自他人言之,谓圣人如此可也
圣人之心岂以此自居耶?
细味「丘之祷也久矣一句语意深厚圣人气象天人之分自求多福之意皆可见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此圣人之事也,非与天同量不能
颜子所以未达一间者,正在此。
故第曰「尝从事于斯」,非谓能尔也。
正是颜子事,若圣人无如此之迹。
有如说处,便有合内外之意。
如舜与人同,舍己从人,好察迩言用中于民,必兼言之。
颜子行而未成,故其事止于如此耳。
子绝四,盖以此教人也,故曰「毋」。
毋者,戒之之辞。
「毋」,《史记》作「无」,当以「无」为正。
未见其止也」,学必止于中,而「止」非息也,于中止行耳。
百尺竿头犹须进步岂有止法乎?
上下章,「止」字皆但为止息之意。
学止于中,乃止其所之止,非止息之意,字同用异,各审其所施。
竿头进步狂妄之言,非长于譬喻者。
四科乃述《论语》者记孔氏门人之盛如此,非孔子之言,故皆字而不名,与上文不当相属
或曰论语》之书出于曾子、有子之门人然则二子不在品题之列者,岂非门人尊师之意欤?
四科皆从于陈蔡者,故记者因夫子不及门之叹而列之。
君子之道,本末一致
洒扫应对之中,性与天道存焉,行之而著、习之而察则至矣。
孰谓此本也宜先而可传,此末也宜后而可倦哉?
譬诸草木,其始植也,为之区别而已
灌溉之,长养之,自芽蘖以至华实莫不有序岂可诬也。
学者慕远而忽近,告之以性与天道,则以为当先而传;
教之以洒扫应对,则以为当后而倦焉,躐等陵节相欺以为高。
学之不成,常必由此
圣人下学上达有始有卒故自志学充而至于从心不踰矩自可欲之善充而至于不可知之神莫不有序,而其成也不可禦焉。
孟子徐行后长者为孝弟,则洒扫应对退之际苟行著而习察焉,乌有不可至于圣者
子夏言我非以洒扫应对为先而传之,非以性命天道为后而倦教,但道理自有大小之殊,不可诬人以其所未至。
圣人然后有始有卒一以贯之无次序之可言耳。
二先生之说亦是如此
学者不察一例大言无本精粗之辨,反使此段意指都无归宿
须知理则一致,而其教不可阙,其序不可紊耳。
惟其理之一致是以其教不可阙,其序不可紊也。
更细思之。
「笃,实也」,学当论其实
其实则与君子者乎,与色庄者乎?
君子,有实者也;
色庄无实者也。
得之
克己之道,笃敬致知而已
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笃敬也。
所以知其为非礼者,致知也。
克己笃行之事,固资知识之功,然以此言之,却似不切
只合且就操存持养处说,方见用力要处
顾行,行顾言,故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中庸》曰:「力行近乎仁」。
论语司马牛问仁,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之意更宜思之。
质直好义则能修身察言观色则能知人
内能修身,外能知人,而又持之以谦,此盛德之士也。
虽欲不达,得乎?
此与「禄在其中同意
名实相称之谓达,有名无实之谓闻。
察言观色,如孟子所谓「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孔子所言三句,皆诚实退让之事。
如此则不期达而自达矣,非谓修身知人而持之以谦也。
知人犹远正意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期,皆无以先之也。
既有先之,又当有以劳之
帝尧曰:「劳之来之」。
凡生之而不伤,厚之而不困,皆劳之之谓也。
之政也,其要在力行耳,故复告之以无倦
先之谓以身率之,劳之谓以恩抚之。
二者苟无诚心,久必倦矣,故请益,则曰无倦而已
簿书期会各有司存然后得以留意教化之事。
故曰先有司
有司然后纲纪立而责有所归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一。又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同书学行典卷四、九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