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深卿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二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五、《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九
昨择之持示别纸,教告甚悉
时亦不暇奉报,然因其行,尝口附区区不知高明以为然否
儒释正邪之异,未易口舌争。
但见得分明,则触事可辨。
未暇远引,且以来教所举《中庸首章论之,则吾之所谓一者以为二,吾之所谓实者彼以为虚,其邪正得失于此判然矣。
然世之学者于吾学初未尝端的用功,而于彼说顾尝著力研究是以于彼说日见其高妙,而视吾学为不足为。
陷溺益深,则遂不复自知其为陷溺
是虽以孟子之辨守而告之,恐未易拔,而况今日才卑德薄之人乎。
然有一于此,疑若可救
盖天人心,自有至当,我顺彼逆,体势不侔
是以为吾学者深拒力排,未尝求合于彼;
而为彼学者支辞蔓说惟恐其见绝于我。
是于其心疑亦有所不安矣。
如是也,则莫若试于吾学求其所用力者,如往时一意于彼而从事焉。
假以岁时不使间断,则庶乎可以本心之正而悟前日之非矣。
所论不当后学轻视前辈之弊,此则至论敢不承教
然观圣贤议论,虽未尝推尊前辈,而其是是非非之际,亦未尝毫发假借之私。
孟子之论伊尹夷、惠抑扬其辞,不一而足,亦可见矣。
吕氏之学,在近世则亦近正矣。
然观正献神祖空寂之问,则以所知所急为两途;
原明正献学佛之事,则见正献所学所言为二致
诸若此类不可殚举。
盖犹未免习俗之蔽,而以前辈之故一例推尊禁不得复议其失,是孔子不当臧文仲不仁不智且当直许子文、文子以仁然后可也
择之讲论精密务求至当,似未为过。
其间却实不免轻视前辈之心,此则不可
去年因书盖尝箴之,正如老兄之意。
不敢谓缘此都不得别白是非也。
凡此二条,皆近世学者深锢之弊,是以来喻之及而极论之。
愿试以愚言思之,一事正则其馀皆正矣。
盖理无二致,非如老兄所论《中庸首章三句别为两事,与吕氏所知所急、所学所言有彼此之殊也。
鄙见如此或有未当,因来却望见教,勿惮反复
不有益于彼,则必有益于此矣。
千万至恳至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