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董叔重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四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一、《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八九
程先生论《中庸鸢飞鱼跃处曰:「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
先生旧说盖谓程子所引「必有事焉」与「活泼泼地」两皆是其实体,而形容流行发见无所滞碍倚着之意(其曰「必」者,非有人以必之,曰「勿」者,非有人以勿之者,盖谓有主张是者而实未尝所为耳。)
说则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者乃指此心之存主处,「活泼泼地」云者方是形容天理流行无所滞碍之妙。
盖以道之体用流行发见虽无间息,然在人而见诸日用者初不外乎此心,故必此心之存,然后方见得其全体呈露妙用显行活泼泼地,略无滞碍耳。
所谓「必有事而勿正心」者,若有所事不为所累云尔
此存主之要法。
盖必是如此,方得见此理流行无碍耳。
见得说似可疑,而朋友间多主旧说,盖以程子文义观之,其曰「与」,曰「同」,而又以「活泼泼地」四字为注云,则若此两句皆是形容道体之语。
然旧说诚不若今说之实。
旧说读之不精未免使人眩瞀迷惑
学者实用于今说,则于道之体用流行当自有见。
然又恐非程子当日本意伏乞赐垂诲。
旧说固好,似涉安排
今说若见得破,则即此须臾之顷,此体便已洞然不待尽下句矣。
可更猛著精彩,稍似迟慢便蹉过也。
性与气虽不相离,元不相杂
孟子论性,独指其不杂者言之,其论情、才亦如此
要必如程、张二先生之说,乃为备耳。
不知是否
甚善。
集注》中似已有此意矣。
吕芸阁云:「性一也,流形之分有刚柔明者,非性也。
三人焉,皆一目而别乎色。
一居密室一居帷箔之下,一居乎广廷之中。
三人所见昏明各异,岂目不同乎?
其所居,蔽有厚薄尔」。
铢窃谓此言分得性气甚明,若移此语以喻人物之性亦好。
铢顷尝以日为喻,以为大明当天万物咸睹,亦此日耳。
蔀屋之下,容光必照,亦此日耳。
日之全体未尝小大,只为随其所居而小大不同耳。
不知亦可如此人物之性否?
伏乞指诲
亦善。
「周霄问君子仕乎」一段,霄意盖以孟子不见诸侯为难仕,故举此问以讽切之。
孟子所言,皆告以君子急仕之意。
引「《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一段,疑指为贫而仕者言。
盖仕非为贫也,然有为贫而仕者,则君子于仕亦可谓急矣。
然仕之心未尝不急,仕之道则不可以急而不由其道也。
盖欲急仕者,君子之仁;
不由其道不敢仕者,君子之义。
义行则仁存,未有违义可以为仁也。
大率孟子教人多因人情而制之以义,此所以卓乎非异端之说所能知也。
伏乞垂诲。
此章但言不仕无义未见为贫而仕之意。
《礼》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窃谓君适长世子,继先君正统
母弟以下,皆不得宗。
其次为别子,不得祢其父,则不可宗嗣君,又不可无统属,故立为先君之族,大宗之祖,所谓别子为祖也。
适子继之,则为大宗
先君所出之子孙皆宗之百世不迁
故曰大宗者,继别子所自出也吕氏别子所自出者,谓别子所出先君也。如鲁季友桓公别子所自出,故为桓公一族大宗不知是否?)
百世不迁者,以其统先君之子孙而非统别之子孙也。
别子庶长,义不敢别子,而自为五世祖。
适子继之,则为小宗
小宗者,继别子庶子所自出也。
故惟及五世五世之外无服
盖以其统别之子孙而非统先君之子孙也。
不知是否
伏乞垂诲。
宗子公子之宗,有大宗,有小宗
国家众子不继世者,若其间有适子,则众兄弟宗之大宗
若皆庶子,则兄弟宗其长者小宗
所谓公子之宗者也。
别子即是众子既没之后,其适长各自继此别子,即是大宗
直下相传百世不迁
子之众子既没之后,其适长子又宗之,即为继祢之小宗
一易世,高祖毁,则同此庙者是为袒免之亲,不复相宗矣。
所谓五世而迁也。
孟子集注序说言《史记》言孟子受业子思门人,注云:「赵氏注及《孔丛子》亦皆云孟子受业子思」。
铢谓赵岐所注必有所考,《孔丛子》恐是伪书,似不必引此书。
如何
孔丛子》虽伪书,然与赵岐未知其孰先后也,姑存亦无害。
史记》谓《孟子》之书孟子自作,赵岐谓其徒所记。
今观七篇文字笔势如此,决是一手所成,非《鲁论》比也。
其间有如云「孟子性善,言必称」,亦恐是其徒所记,孟子必曾略加删定也。
非甚紧切,以朋友间或有疑此者,尝以此答之,恐未是也。
伏乞垂诲。
或恐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