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熊梦兆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六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五、《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三二、一三三、《朱子论学切要语》卷二
天命谓性,充体谓气,感触谓情,主宰谓心,立趋向谓志,有所思谓意,有所逐谓欲。
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
要之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
或云:「学者天资庸常旧习未去,合令他学中,则怠堕废弛循常习故去。
须是奋发,有豪迈之气,出得旧习了,然后求中。
所以孔子道『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窃谓所学少差,便只管偏去,恐无先狂后中之理。
或人之说非惟用力有病,亦说坏了中字
后说得之
或云:明道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了此便是彻上彻下语」,且道如何是彻下语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此是形而下者。
于此须察其所以恭、所以敬、所以忠,其来由如何以至耳、目、鼻、口、视、听言、动皆然,了此便透顶上去便是天命天性,纯乎天理
此是形而上者,是彻上语,是一体浑然底事,元无两般
能了此,则他禅宗许多诡怪说话见破
若如此说,是乃自陷于异端不自知,又如何见得他破?
常学持敬读书心在书,为事在事如此颇觉有力
只是瞑目静坐时,支遣思虑不去
或云只瞑目时,已是生妄想之端。
读书心在书,为事在事只是收聚得心未见敬之体。
静坐不能思虑便是静坐不曾敬。
敬则只是敬,更寻甚敬之体?
似此支离病痛愈多,更不曾得做功夫,只了得安排杜撰也。
有喜适意底事便觉有自私之心。
若欲见理,莫当便与克下?
此等见得道理分明自然消磨了。
似此迫切却生病痛
上蔡伊川也,只是去个「矜」字。
上蔡才高,所以病痛尽在此。
说是
父母之于子,有无怜爱,欲其聪明,欲其成立,此谓之诚心耶?
父母爱其子,正也。
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邪矣。
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
待人接物之道如何
所以处心持己之道,则所以接人待物自有准则
近专看《论语精义》,不知读之当有何法?
无方法,但虚心熟读审择之耳。
安老怀少,恐其间多有节目
今只统而言之,恐学者流为兼爱去。
此是大概规模,未说到节目处。
学者有志于仁,虽其趋向已正,而心念未必纯善岂得无恶也?
志于仁,则虽有过差不谓之恶。
惟其不志于仁,是以至于有恶。
此「志」字不可草草看。
富贵贫贱不以得不去处之说,此是为大贤已下设。
若大以上,则处富贵贫贱如一,更不消如此说。
圣贤之言多是为学者发,若是圣人分上,固是不须说,不但此章而已也。
圣人不勉不思,今《书》载传授之旨云:「允执厥中」,下一「执」字似亦大段吃力如何
圣人不思不勉,然使圣人自有不思勉之意,则罔念而作狂矣。
经言此类非一,更细思之。
孔子言《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言乐不至于淫,哀不至于伤。
今《诗》序哀乐淫伤判作四事说,似错会《论语》意
以此大序孔子作。
此说得之大序未知果谁作也。
大雅》、《小雅》,或谓政事及道,故谓之《大雅》;
止言政事,故谓之《小雅》。
窃恐不可如此分别
如此分别非是,然但谓不可分别,则二《雅》之名又何以辨耶?
五伯,秦穆未尝主盟中夏,乃与其数;
晋悼尝为盟主,却楚服何故不与
此等无所考,且依旧说。
又有昆吾豕韦大彭之说,亦兼存可也
窃谓释氏之失,一是自私自利,厌死生为学大体已非。
二是灭绝人伦,三是径求上达,不务下学,偏而不该
其失固不止此,然其大处无越是三者。
未须如此立论
释氏轮回转化之说,所传禅长老何处托生,其迹甚著,是谓气散而此性灵不灭
伊川闻之曰:「若谓既毙之气复为方伸之气,与造化殊不相似」。
似与性灵之说不相干
如何
此等穷理精熟自当见得未可如此臆度论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