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丞相李公奏议后序1183年10月16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二一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
呜呼,天之爱人可谓甚矣!
惟其感于人事之变,而迫于气数屈信消息不齐是以天下不能常治常安而或至于乱。
然于其乱也,亦未尝不为之预出能弭是乱之人以拟其后,盖将以使夫生民之类不至于糜烂泯灭靡有孑遗,而为之君者犹有所恃凭依,以保其国。
是则古今事变之所同然,而天之所以为天者,其心固如此也。
呜呼
宣和靖康之变,吾有以知其非天心之所欲,而一时人物,若故丞相陇西公者,其所谓能弭是乱之人。
非耶?
盖闻政、宣之际,国家隆盛极矣,而都城一日大水猝至,举朝相顾,莫有敢以变异为言
独知其必有夷狄兵戎之祸,上疏极言,冀有以消弭未然者。
不幸谪官以去,而间不七年,虏骑遂薄都城
于此时又方以眇然一介放逐之馀,出负天下山万钧之重,首陈至策,而徽宗内禅之计;
继发大论,而钦庙坚城守之心,任公不疑,遂却彊虏。
自重围既解,众人之心无复远虑,而争为割地讲和之说,以苟目前之安。
公独以为不然,而数慨然深陈出师邀击可以必胜与其得气再入不可以不忧,则谗间蜂起远谪遐荒
不数月间都城失守矣。
建炎再造,首登庙堂慨然修政事、攘夷狄为己任,诛僭逆、定经制民力、变士风、通下情、改弊法招兵买马经理财赋分布要害缮治城壁,建遣张所河北傅亮河东宗泽京城西顾关陕,南葺樊邓,且将益据形便以为守中原、必还二圣之计。
在位才七十馀日,而又遭谗以去
其在绍兴因事献言,亦皆畏天恤民、自彊自治之意,而深以议和退避为非策,恳扣反复,以终其身。
盖既薨而诸子集其平生奏草,得凡八十卷,其言正大明白,而纤微曲折究极事情,绝去彫饰而变化开阖卓荦奇伟
前后二十馀年,事变不同,而守一说,如出于立谈指顾之间。
少傅丞相福国陈公序其篇端所以发挥引重,固已尽其美矣
公之孙灾复使熹书其后,以推明之。
熹谢不敢,而其请愈力,不得辞也。
顾尝论之,以为使公之言用于宣和之初,则都城必无围迫之忧;
用于靖康,则宗国无颠覆之祸;
用于建炎,则中原不至于沦陷,用于绍兴,则旋轸旧京汛扫陵庙以复祖宗之宇,而卒报不共戴天之雠,其已久矣
夫岂使王业偏安江海之澨,而尚贻吾君今日之忧哉!
顾乃使之数困于庸夫孺子之口而不得卒就其志,岂天之爱人有时不胜气数之力,抑亦人事之感或深或浅,而其相推相荡固有以迭为胜负之势而至于然欤?
呜呼痛哉!
蒯通每读乐毅未尝不废书而泣。
安知异时不有掩卷太息垂涕于斯者耶!
虽然今天子方总群策以图恢复之功,使是书也得清间之燕而幸有当上心者焉,则有志之士不恨不用前日,而知天之所以生公者真非偶然矣。
因次其说以附于八十卷之末,使览者无疑于福公之言云。
淳熙十年十月丙午既望宣教郎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六。又见《宋李忠定奏议卷首,《黄氏日钞》卷三五,《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一,《李忠定公文集选》,《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五○,道光福建通志》卷七九,《皕宋楼藏书志》卷八○,《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三一,《南宋文范》卷四八,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五,《宋元学案补遗》卷二五,光绪《重纂邵武府志》卷二九,民国重修邵武县志》卷二五。)
敢:淳熙本作「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