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子通书后1187年9月6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二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一、《通书》卷首、《周濂溪集》卷五、《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一、《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三七、《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四五五、嘉庆《湖南通志》卷一九三、《楚宝》卷二二、道光《永州府志》卷九上、《濂溪志》卷一、《程子年谱》卷三、《南宋文范》卷六○、太常周氏宗谱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通书》者,濂溪夫子之所作也。
夫子周氏名惇颐字茂叔
自少即以学行有闻于世,而莫或知其师传所自
独以河南两程夫子尝受学焉,而得不传正统,则其渊源因可概见
所以指夫仲尼颜子之乐而发其吟风弄月之趣者,亦不可得而悉闻矣。
所著之书又多放失,独此一篇本号《易通》,与《太极图说并出程氏,以传于世,而其为说实相表里
大抵一理二气五行分合,以纪纲道体精微,决道义文辞禄利取舍,以振起俗学卑陋
至论所以入德之方、经世之具,又皆亲切简要不为空言
顾其宏纲大用既非秦汉以来诸儒所及,而其条理之密,意味之深,又非今世学者所能骤而窥也。
是以程氏既没而传者鲜焉,其知之者不过以为用意高远而已
蚤岁幸得遗编伏读之,初盖茫然不知所谓,而甚或不能以句。
壮岁获游延平先生之门,然后始得闻其说之一二。
比年以来潜玩既久,乃若有得焉。
虽其宏纲大用所不敢知,然于其章文字之间,则有以实见条理之愈密,意味之愈深而不我欺也。
顾自始读以至于今,岁月几何
倏焉三纪
前哲之益远,惧妙旨之无传,窃不自量,辄为注释
虽知凡近不足以夫子精蕴,然创通大义,以俟后之君子,则万一其庶几焉。
淳熙丁未九月甲辰后学朱熹谨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