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嵩山晁氏卦爻彖象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三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
《汉·艺文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颜师古曰:「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是则《彖》、《象》、《文言》、《系辞》始附卦、爻而传于汉欤。先儒谓费直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其初费氏不列学官,惟行民间。至汉末,陈元、郑康成之徒学费氏,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孔颖达又谓辅嗣之意,《象》本释经,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辞》各附当爻,则费氏初变乱古制时,犹若今《乾》卦《彖》、《象》系卦之末欤。古经始变于费氏而卒大乱于王弼,惜哉(熹按《正义》曰,夫子所作《象辞》元在六爻经辞之后,以自卑退,不敢干乱先圣正经之辞。及王辅嗣之意,以为《象》者本释经文,宜相附近,其义易了,故分爻之《象辞》各附其当爻下言之。此晁氏所引以證王弼分合经传者。然其言夫子作《象辞》,元在六爻经辞之后,则孔氏亦初不见十二篇之《易》矣。又不于《彖》及《大象》发之,似亦有所未尽。)!奈何后之儒生尤而效之,杜预分《左氏传》于经,宋衷、范望辈散《太玄》《赞》与《测》于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观其初,乃如古文《尚书》司马迁、班固序传,扬雄《法言》序篇云尔。今民间《法言》列序篇于其篇首,与学官书不同,概可见也。唐李鼎祚又取《序卦》冠之卦首,则又效小王之过也。刘牧云,《小象》独《乾》不系于爻辞,尊君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于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乾》悉属之于后者,让也。呜呼,他人尚何责哉(熹按《诗》疏云,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传》皆无经文,而《艺文志》所载《毛诗故训传》亦与经别。及马融为《周礼》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而就经为注。据此,则古之经传本皆自为一书。故高贵乡公所谓《彖》、《象》不连经文者,十二卷之古经传也。所谓注连之者,郑氏之注具载本经而附以《彖》、《象》,如马融之《周礼》也。晁氏于此固不如吕氏之有据,然吕氏于《乾》卦经传之次第所以与他卦不同者,则无说焉。愚恐晁氏所谓初乱古制时犹若今之《乾》卦而卒大乱于一王弼者,似亦未可尽废也。因窃记于此云云。《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六。又见《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