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已发未发说1169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三八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中庸》未发已发之义,前此认得此心流行之体,又因程子言心者皆指已发之云,遂目心为已发而以性为未发之中,自以为安矣。
比观程子文集、《遗书》,见其所论多不符合,因再思之,乃知前日之说虽于心性之未始有差,而未发已发,命名未当
且于日用之际,欠却本领一段工夫,盖所失者不但文义之间而已
因条其语而附以己见,告于朋友,愿相与讲焉。
恐或未然,当有以正之。
文集云:「中即道也」,又曰:「道无不中故以中形道」。
又云:「中即性也,此语极未安。
也者所以性之体段,如天圆地方」。
又云:「中之为义,自过不及而立名。
若只以中为性则中与性不合」。
又云:「性、道不可合一而言。
中止可言体,而不可与性同德」。
又云:「中者性之德,此为近之」。
又云:「不若谓之性中」。
又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赤子之心,发而未远乎中,若便谓之中,是不识大本也」。
又云:「赤子之心可以谓之和,不可谓之中」。
《遗书》云:「只喜怒哀乐不发便是中」。
又云:「既思便是已发,喜怒哀乐一般」。
又云:「当中之时,耳无闻,目无见,然见闻之理在始得」。
又云:「未发之前谓之静则可,静中须有物始得,这里最是难处
能敬自知此矣」。
又云:「敬而无失便是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也。
不可谓之中,但敬而无失所以中也」。
又云:「中者,天下大本天地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理,出则不是
惟敬而无失最尽」。
又云:「存养于未发之前则可,求中于未发之前不可」。
又云:「未发更怎生求?
平日涵养便是
涵养久则喜怒哀乐发而中节」。
又云:「善观者却于已发之际观之」。
右据此诸说,皆以思虑未萌事物至之时为喜怒哀乐之未发。
当此之时,即是心体流行寂然不动之处,而天命性体段具焉。
以其无过不及不偏不倚,故谓之中。
然已是就心体流行处见,故直谓之性则不可
吕博士论此大概得之,特以中即是性,赤子之心即是未发,则大失之,故程子正(解中亦有求中之意,盖答书时未暇辨耳。)
赤子之心动静无常,非寂然不动之谓,故不可谓之中。
无营欲知巧之思,故为未远乎中耳
未发之中,本体自然不须穷索
当此之时,敬以持之,使此气象常存不失,则自此而发者其必中节矣。
此日用之际本领工夫
其曰却于已发之处观之者所以察其端倪之动而致扩充之功也。
不中则非性之本然,而心之道或几乎息矣。
故程于此每以敬而无失为言
又云「入道莫如敬,未有致知不在敬者」,又曰「涵养须是敬,进学则在致知」。
以事言之,则有动有静;
以心言之,则周流贯彻,其工夫初无间断也,但以静为本尔周子所谓主静者,亦是此意。但言静则偏,故程子只说敬。)
向来讲论思索,直以心为已发,而所论致知格物,亦以察识端倪为初下手处,以故缺却平日涵养一段功夫,其日用意趣,常偏于动,无复深潜纯一之味。
而其发之言语事为之间,亦常躁迫浮露,无古圣贤气象,由所见之偏而然尔。
程子所谓「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此却指心体流行而言,非谓事物思虑之交也。
然与《中庸本文不合故以未当而复正之,固不可执其已改之言而尽疑论说之误,又不可以为当而不究其所指之殊也。
周子曰「无极太极」,程子又曰「人生而静,以上容说才说时便已不是性矣」。
圣贤论性,无不因心而发。
若欲专言之,则是所谓无极不容言者,亦无体段之可名矣。
未审诸君以为如何(《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七。)
论:《正讹》改作「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