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三八、《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七、《文章类选》卷九、《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三三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定性者,存养之功至而得性之本然也。性定则动静如一而内外无间矣。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以其定乎?君子之学,亦以求定而已矣。故扩然而太公者,仁之所以为体也。物来而顺应者,义之所以为用也。仁立义行,则性定而天下之动一矣,所谓贞也。夫岂急于外诱之除而反为是憧憧哉?然常人之所以不定者,非其性之本然也,自私以贼夫仁,用知以害夫义,是以情有所蔽而憧憧耳。不知自反以去其所蔽,顾以恶外物为心而反求照于无物之地,亦见其用力愈劳而烛理愈昧,益以憧憧而不自知也。艮其背则不自私矣,行无事则不用知矣。内外两忘,非忘也,一循于理,不是内而非外也。不是内而非外,则大公而顺应,尚何事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怒,大公而顺应天理之极也。众人之喜怒,自私而用知,人欲之盛也。忘怒则公,观理则顺,二者所以为自反而去蔽之方也。夫张子之于道,固非后学所敢议。然意其彊探力取之意多,涵泳完养之功少,故不能无疑于此。程子以是发之,其旨深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