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何秘监墓志铭 南宋 · 郑良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八、《北山集》卷末、《敬乡录》卷四
尝谓世有公论,非大贤无所归;
人有至情,非知己无所诉。
然而道可污也,故公论或不得行
可胜也,故至情或不得用
大贤知己,俱不易得也
忠臣义士或遭陷罔,赍志而没。
之后,或遂至于不称焉,岂不可哀耶?
所幸公论未始一日亡于下,至情未始一日昧于心,一旦道隆天定,而与大贤知己者遇,则事虽千载犹可白,而恨虽九泉犹可平也。
用是敢以先君子之故,沥恳阁下,惟阁下一俯听之。
伏念先君子幼学壮行,惟古是训,晚出经世绩用炳然
绍兴中被命守蜀,更六寒暑,而卒以尊君爱民竭忠尽瘁,为权臣嫉忌,备诸险苦,谪死岭表天下识与不识无不为之痛。
后虽久已昭雪,而未得大贤名笔作为文章,以传远而信后,则公论徒溢于千万人之口,无益也。
葬之日,权臣凶焰未息不肖孤仅能叙次年月,以纳诸圹。
既乃负罪慄慄周游四方,觊得伸于知己以为不朽之托,而岁复岁,邈焉无从
怀此至情废寝忘食,常恐溘先朝露,则终抱不孝已矣
天或矜之,特诱其衷,俾控投于阁下,亦切意阁下慨然于此也。
恭惟某官以英才盛德,为西南人杰
扬历既久,入登华要,则山益高、斗益明
凡诸大夫国人,皆得所矜式,而略无异议,则今之所谓大贤可归公论者,舍阁下其谁也?
先君子之状,阁下既知之矣。
先君子蜀时阁下送行之序,率俊造数千百人追饯舟次
其序有曰:「人将强配之于诸葛武侯、韦南康之间,而不知公之肯居与否也」?
后三十二年,阁下衮衮登进,而某亦自外入备数尚书郎,亟走上谒阁下一见,相慰勉平生交,且谓蜀人思我先君,果与武侯南康似。
噫,斯言可忘哉!
则愚之所谓知己,可诉以至情者,舍阁下其谁也?
如是而不披肝胆以告焉,则是先君子潜德秘行无时而可发矣。
某旧读韩昌黎文,见《张中丞后叙》,每掩卷太息曰:「使我先君子而遇今之昌黎公,其亦犹是乎」!
张中丞固有李翰传,得昌黎公乃益显。
许远雷万春辈,非昌黎公,则朽腐而已耳,岂能流芳后世耶?
呜呼
得所遇矣,且自谓加于前人一等矣。
昌黎公曰:「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閒,其老人往往巡、远时事」。
盖谓从所经由得之,故审也。
阁下于我先君子,则亲见而素闻
昌黎公又曰:「两家子弟才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盖伤其后之无辨明也。
阁下之于某,则辱与之进,而每劳问焉。
此非加于前人一等耶?
阁下慨然于此,盖可必无疑矣。
于是勇于自决,谨缮录家传八卷乡风拜手,以浼于执事者。
傥不摈拒,为一肆笔,勒为铭文,使永表于神道,则死者不死,某亦得与人子齿矣,其为德可以浅深计耶!
轻渎严重状纸震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