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吴德夫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三一、《南轩集》卷三一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说者谓践者履践也,如非礼视听非礼勿言动之类,谓之践形
如此说,恐只是人事
一说圣人猖狂妄行,蹈乎大方众人则为形所役,圣人则能役形。
恐「践」字说费力
又一说:形者事之初萌,色者事之著见,惟圣人能践之于其初,贤人则不待著见而后用力其间
此恐说「天性」字不出
天之生斯人也,有物必有则
凡具于吾身者皆物也,而各有则焉。
践如践言之践,实履之也。
凡人虽有形色,而不能践也,感物而动,不知所以之者也。
贤人则能践之矣,由己故也,以我视、以我听、以我言、以我动也。
圣人尽性从容自中,与天地相流通,故动容周旋无非至理
曰「能」,则犹似用力也;
曰「可以」,则见其自然而化,非圣人莫能与也。
上系》曰:「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贤人之业」。
一段乾坤易简至于可久可大可谓极矣,何故止言贤人德业
或谓非圣贤之贤,乃贤于人之贤。
可久可大贤人德业也。
久大圣人也矣。
舜明庶物」。
物,或说谓物则之物,或说谓万物之物。
然则明庶物者,奚独舜哉?
且考之经,何以见舜之明庶物也?
道外无物物外无道
舜明庶物,则万理著察,一以贯之卓然大中之域,非生知其能然乎?
夫舜起于畎亩之中一旦加乎群工之上,徽五典五典从,纳百揆百揆叙,宾四门四门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非明于庶物,其能然乎?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否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口之别味,目之别色,耳之别声,鼻之别臭,四肢便于安佚,岂人所为哉?
是性然矣。
而口蕲于美味,目蕲于好色,耳蕲于钟鼓,鼻蕲于芳馨四肢蕲于安佚则是感动于物而为性之欲矣,故有命焉,而君子不谓性也。
贵贱定分穷达定数,随其所遇,无不得焉,而无欲之之意,则是天理也,故不谓性者,乃所以成性也。
父子之恩,主仁而仁,不得父子
君臣之分,主义而义,不得君臣
宾主以礼而不接我以礼,贤者宜以知见于世,而邦无道,有不得而知焉。
天道圣人,而圣人固有不遇者,命则然矣。
然而是可断以无可奈何乎?
断以无可奈何,则人道息矣,故有性焉,而君子不谓命也。
不得父子,吾致孝以感而已如舜是也
不得君臣,吾致诚以格而已,如周公是也
不以礼待我,而在我者尽其待之之道而已
孔子之于阳货可见也,知不得自见,吾虽退藏益精其知以乐其道。
伊尹莘野,未聘之时,可见也。
夫道在圣人而夫不得文、武周公施而达之天下,然著之六经,传于门人兼善万世天道流行,盖无终穷矣。
不谓命者,乃所以立命也。
前所说,若流其性而不本于命,则人欲肆矣;
如后所说,若委于命而不理其性,则天理灭矣。
孟子之言,所以极性命之微,而同天人之用也。
虽然所以成性而立命者何欤?
一则不谓性,一则不谓命,而心之道行其中矣,非知仁者其孰能明之?
圣人之于天道立言与上辞不同
所以然者,盖明天道即圣人之道,而圣人即天也。
孔子之谓大成
大成也者金声玉振之也」。
孟子孔子不名一德集群圣之大成,非三子之所可及,而又以乐之之。
乐之一变谓之一成大成则其节奏大备也。
金声玉振之,节奏可谓备矣,盖又各有似焉。
金声洪杀清浊之殊,圣人之智无所不周者然也。
玉振始终如一,诎然而已圣人之德无所不备者然也。
其先固自有伦,然自其成者言之,则金玉并奏,知行皆极,不见始卒之有异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也者,终条理也。
条理者,智之事也;
条理者,圣之事也」。
伊川先生云:「此孟子为学者言始终之义。
由其能始条理,故能终条理,犹知至即能至之,知终即能终之」。
又曰:「致知,智之事;
其所知而极其至,圣之事也」。
据此一节乃是学者之事,所以学于圣人者,故因上文金声玉振」而言,言学之序如此
圣人圣智合一无始卒之异,学者则必知所先后然后有以入德也。
孟子于此一节,特分而言之,明圣人之智,学者所当先务,必明尽众理,咸极其至,然后力行以造夫圣人所以圣者始终各有条理不可乱也。
智之事,圣之事,犹言学智圣之功夫,非便以为智圣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一节复言圣人之事,以明夫子所以异夫三子者。
夫子智圣合一,至而且中矣。
所以至者其力也,所以中者非力也,是巧之功也。
圣人虽曰合一,而智圣亦未尝偕极也。
三子徒恃其力而巧不足焉,则虽至而不能以中矣。
颜子者智足以中矣,其力未及至者,一息尔。
天假之年,孰谓其不为孔子哉?
西铭》云:「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善继其志」。
其旨何如
西铭发明仁孝,盖仁人事亲也如事天事天也如事亲须臾不在焉,则失其理矣。
神是心,化是用,然须默识所谓神则化可得而言矣,能继志乃能述事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