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进士题名记序 南宋 · 陈造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五八、《江湖长翁集》卷二三、乾隆《江都县志》卷三一、光绪《甘泉县志》卷二○
科举取士肇于汉,详于唐,我朝莫盛焉。公卿大夫不由是而进,歉如也。世之于吏,苟曰「是本进士」,则逆以廉隅办济必之。而东南之地,连山大川拱揖后先,建楚蜀而下,东为扬州。其势之磅礴,气之扶舆,若盗骊騄耳,惊驱长骛,而忽踠足骧首,徘徊顾慕而不去,则其郁蓄钟孕,非奇杰哲乂无以当之。开国至今,扬之士宏材邃学,政术文章,所谓奇杰哲乂,不知其几,而科第所得为多。至吕公溱、王公昴、李公易,皆魁天下士,盛矣哉!南渡而来,士气文风中圮而渐振,虽消长污隆有不可得而齐,然其江山形势磅礴而扶舆自若也。而名世之儒,复自巍科与大政,储宅揆之望,则士畏古卑今自重之弗果,其可哉!某无似,忝师帅之任,抚俗育材,其职也。凡事二年,里闾似无愁叹,而于学政尤未始敢忽。兹荷上恩,俾因任以究已试,或者学校科举之间,犹及拭目平日之盛欤。故取国初以来扬之士题慈恩之名者凡若干,刻诸乐石,置于学宫,示予所以期诸生之意。《诗》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观者其庸忽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