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伊尹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八四
古之圣人苟有不足其中者,无讳也。
无讳于其心,则亦无讳于其人,故后世有得议焉者无恤也。
汤武之师,非不后世之议已,而周公之过,亦自知其不免也。
然安于其议而不之顾,知其不免而卒不获逃焉者,何也?
汤、武周公嫌名也,吾身获万世美名天下不可一朝居之祸,兹固汤、武周公深忧也。
是故宁以吾之不足而易天下大利,而不敢以吾身之名而废天下之安,是以汤之德宁有惭,武之乐宁未善,而周公亦安于其后之贬也。
夫子序《书》,于鸣条则曰「战」,于受则曰「杀」,而孟子周公之过,则亦以为「宜」。
夫曰「战」曰「杀」者,直书之也,曰「宜」者,然之也。
汤、武之师,而夫子则直书之而不贷
周公之过,而孟子则然之而不辞
呜呼
三圣人者,诚以为未足也,于后世之议奚恤哉?
吾观伊尹之心,盖有甚于此者焉。
鸣条之役,创之者汤也,而从之者尔,而夫子序《书》,则曰:「伊尹相汤伐桀」。
夫先后汤,则是首伐桀之谋者也。
虽然,此犹可也
太甲既立不明于德,而桐宫之迁,盖居忧焉,而夫子则书之曰「放」。
嗟乎
首伐桀之谋亦既非矣,鸣条之师始释而放其君于桐,人其谓我何?
吾固谓伊尹之心有甚汤、武周公也。
盖尝观桐宫之迁,非放也。
《书》曰:「太甲既立不明」。
不曰:「不明见于未立」。
意者未立之前太甲如故也,既立之后声色臭味有以之者多矣。
声色臭味之蛊而俾之密迩先王,此伊尹太甲之机也。
尝观伊尹太甲之书有五,而居桐之后无一焉,意者不可以太甲所恃以悟之者汤之尔,此又伊尹之心也已
自怨自艾天理顿发,居仁由义,与汤匹休
向非桐宫,则旧习不免也。
然则迁桐之制,亦古人亮阴之制。
亮阴之制,古也,非创也。
今观之《书》,自居之外则无说,而复位则即见于三祀末年,虽一日不过也。
是则古人亮阴之制,不敢为也。
虽然,其心诚然也,而其迹则若悖也,其制虽古也,而其事则若今也。
岂不后世之议及此哉?
然亦不可得而窜也,则亦曰吾听之而已矣
是故夫子不得掩于一字之名,而伊尹不可逃于一字之内非为伊尹设也,为后世无伊尹之志者设也。
以尹之圣犹不免而况于非也哉
孟子所以夫子之志而名之以「篡」也。
夫子书法不隐,而伊尹为法受恶,虽一毫之私不贷也。
嗟夫天下任与于而任之重如此哉!
吾固谓伊尹之心有甚汤、武周公也。
昔者陈司败以党君之过目夫子夫子闻之,曰:「也幸」。
有过,人必知之,且夫子安于受党君之过,而且幸人知己者,何也?
则亦曰无讳于心,故无讳于人耳。
夫子所谓幸,则知汤、武之心也。
不然非夫子先有此心,其何以圣人之心也哉
按:《诸儒奥论策统宗前集》卷三,宛委别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