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天童山千佛阁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六八、《攻愧集》卷五七、《天童寺志》卷二
淳熙五年孝宗皇帝亲洒宸翰大书太白名山」以赐天童山景德禅寺
寺之门甚雄,敬刻云章尊阁其上。
又于方丈专建一阁,以藏真迹,实为禅林盛事前所未有也。
初,西晋永康中沙门义兴卓庵此山,有童子来给薪水
既有众,遂辞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以师笃于道行,遣侍左右」。
因忽不见自是始有太白天童之名。
山在东南六十里所,太白一峰高压千岭雄尊深秀,为一郡之望。
绍兴初宏智禅师正觉欲撤其寺而新之,谋于众。
蜀僧阴阳家言自献,曰:「此寺所以未大显者山川宏大栋宇未称
能为层楼杰阁发越淑灵之气,则此山之名且将振耀于时矣」。
深然之,乃拓旧址,谋兴作内外鼎新以次就成
智匠高妙,务极崇侈
门为高阁延袤两庑,铸千佛列其上。
前为二大池,中立七塔交映澄澈
游是山者初入万松关,则青松夹道,凡三十里。
云栋雪脊,层见林表,而倒影池中。
未入楼阁,已非人间世矣。
中建卢舍那阁,尤为壮丽
住山三十年,其为久远之计,皆绝人远甚。
后有慈航了朴一坐亦二十年,起超诸有阁于卢舍那阁之前复道联属至今岿然相望
大筑海涂增益岁入由是天童不特四明甲刹,东南千里亦皆推为第一
游宦者必至,至则忘归,归而诧于人。
声闻四方江湖衲子以不至为歉。
皇子魏惠宪王出镇一见慈航欢若平生
暇日来游,顾瞻山林,登玲珑,坐宿鹭,或累日不忍去。
因图以进于上。
会稽郡太师史文惠公又从容奏请,遂有四大字之赐。
瑰奇绝特之观,无以加矣。
十六年,虚庵怀敞天台万年来主是刹,百废具举追迹二老
千佛之阁岁久寖圮,且将弗支,犹以前规模未足以称上赐,欲从而振起,更出旧阁及前二阁之上,佥以为难,师之志不回也。
先是日本国僧千光法师荣西者,奋发愿心,欲往西域教外别传之宗,若有告以天台万年可依者。
航海而来,以师为归。
及迁天童,西亦随至。
岁馀,闻师有改作之意,请曰:「思报摄受之恩,糜躯所不惮,况下此者乎?
吾忝国主近属它日归国,当致良材以为助」。
师曰:「唯」。
未几遂归,越二年,果致百围之木凡若干,挟大舶鲸波而至焉。
千夫咸集,浮江蔽河,辇致山中
师笑曰:「吾事济矣」。
于是鸠工度材,云委山积
列楹四十,多日本所致,馀则取于境内之山。
始建绍熙四年季秋甲申,才三载告毕,费缗钱二万有奇
是岁,海庄倍稔,赢谷三千斛,如有相之者
不求于人,见者乐施,以迄于成。
凡为阁七间,高为三层,横十有四丈其高十有二丈,深八十四尺,众楹俱三十有五尺,外开三门,上为藻井
而上十有四尺,为虎座大木交贯,坚致壮密,牢不可拔
上层又高七丈,举千佛居之,位置面势无不曲当
外檐三,内檐四。
檐牙高啄,直如引绳
旅楹有闲翚飞跂翼。
周延四阿,缭以栏楯,内为绮疏表里明豁
自下仰望,如见昆阆
梵呗磬钟半空振响
倘徉登览四山下瞰河汉星斗如在栏槛
御书金榜,巍乎中峙
翊以翔龙,护以绛绡高出云霄之上,真足以弹压山川传示千古
善财童子装严藏,入见楼阁广博无量,则不可知
经行四方室屋巨丽,殆未见其比也。
奉祠东归,尝往游焉。
惊叹杰特目眩神骇,过于耳闻
敞请记其事,老矣学落不能形容,姑记大概,以表吾乡之胜。
海内好奇之士欲游而未遂者,览此则太白之景思过半矣。
虚庵道价素高禅子向方岛夷亦闻其名而归之。
加以愿力深重,才刃恢恢巧匠瑰材,成此胜事,观者无不羡叹。
或请饰之,敞曰「殚力竭财,幸跻登兹。
行且谢去,若丹华饰,尚有赖于后之人」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