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乐天者保天下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八、《止斋论祖》卷上、《论学绳尺》卷八
圣人之心,其所以安于无故之变者,初非其利而为之也。
事变之来而出于无故者,人情之所甚不堪,而圣人岂固矫情而安之者
诚知夫天下之理,凡非吾自为之者,皆天为之,则夫无故之变亦天也。
惟知天理或然也,而是非曲直之说无与其间,则亦不必归咎于彼而求伸于我,是故之而不疑,受之而不愧
不疑不愧,则坦然无事,而争端不作,则彼之所谓无故横逆者及我而不及天下
呜呼
圣人之安天下如斯而已矣。
天下之被吾泽者,吾犹不暇计,而况乎谓圣人为是不校之形,将以大得志于他日也?
孟子曰:「乐天者保天下」。
而论其人则曰:「汤事文王昆夷」。
世之君子惑焉。
盖曰:汤卒有之师,而文王卒有昆夷之役。
或者汤、文之事固有所就于天下,而非其乐天之情。
吾固为汤文辨,而且孟子辨也。
甚矣,世之以利心圣人也!
特见坚忍俟时舒徐观衅者之为,与吾圣人乐天事形相近也,则亦曰圣人之心固将有所就于天下,而非其乐天之情。
嗟夫
裂眦之怒,藏于嬉笑背面之毁,隐于缄默
市人少知,义者不为也,而谓圣人为之乎?
故夫圣人之心未可利心窥之也。
彼其意外之患而居之以宽,有积强可为之势而退焉若怯者,其分量固大,其见固定,而察乎天者固审也。
何也?
盛衰相推,而贵贱相使强弱之相加而贤否相用,其至也不可禦,其去也不可留者,是必有数焉,默行乎其间人事不能独专
是故子路无可愬之理,而公伯寮无自愬子路之心;
孟子无可沮之说,而臧仓亦必无沮孟子之心。
天说也。
圣人盛德,而天地之间犹有夫撞搪叫号、忿触而怒抗者,是岂圣人有以致此,而夫人亦奚为如此也?
意者其天也邪
至于是,吾固不知所以使之者,而彼亦不知其孰使之者
我与物皆德其所为而莫得以穷其所归,吾于此将孰从而尤焉?
顺受而无捍拒,有暇豫而无遑遽,有哀矜抚慰而无忿懥斗争
彼以横逆来,而我安然受之,则彼横逆之祸能加乎我,不能加乎民;
能犯于亳、殷岐、丰之君,而不能劳动震骇亳、殷岐、丰之众与夫葛伯昆夷之民。
隐然之福及乎天下,而吾则何利于天下之被吾泽也哉
不与土争而鱼利,山不与木争而禽利,圣人不与国争而天下利,亦其有容之末效、不战之馀福固如此尔,圣人不知也,而何利乎他日得志哉?
虽然,彼以其始事而终伐焉而惑乎汤、文者,亦不明乎天之说也。
天之说固有未定也。
且天之于物也,其倾也或张之,其就也或因之。
日将暝也大明,雷将震也深蛰,是其犹未定也。
昆夷足以汤、文,而汤、文犹为葛伯昆夷所屈,其诸未定之天欤。
及其定也,则汤、文不得已者矣。
昔者亦尝疑于禹、益之事。
且禹之伐苗也,固归之天;
而益赞禹班师也,亦归之天。
前日之伐为天,则今日之还非天矣;
今日之还为天,则前日之伐非天矣。
而禹、益皆曰天焉。
岂禹之欲伐焉,姑假天以辞苗?
益之欲还也,假天以惧禹邪?
禹、益非假天自文,则必有道矣。
吾固曰禹之于苗,其始伐之者天也,而终还之者亦天也。
汤、文之于葛伯昆夷,其始事之者天也,而终伐之者亦天也。
不然,禹为过举,而文王之志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