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县本末劄子 南宋 · 廖行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三、《省斋集》卷五
按《通典》,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京师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馀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国朝之制,县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下。衡之五邑,由中兴以来版籍日登,皆万户县也,升降等差,近岁阙而未讲。今姑从《九域志》所定,且考其废置之由而书之,山川、风俗、人物、贡赋别见他条。县民先书者,郡所治也。紧衡阳县,本汉长沙国酃县地,东汉长沙郡。吴置湘东郡,分烝阳立临烝。县东南去酃县十五里。晋因之,太元二十年省酃入焉。宋、齐、梁因之。陈太建七年割县之东乡置新城县。隋平陈,置衡州,改临烝县为衡阳县。按郦道元《水经注》云「烝水至湘东临烝县北,东注湘」,今县所治是也。县治本酃县地,而县界所底则烝阳、酃、新城、重安、湘乡之地皆在焉。中茶陵县,西汉属长沙国,新莽改曰声乡。东汉属长沙郡。晋属湘东郡,宋、齐、梁、陈因之。隋废入湘潭,属衡州。唐武德四年析攸县复置,属南云州。贞观元年南云州废,因省,以其地来属。圣历元年再析攸,因故县复置。晋天福八年马氏建天策府,割属潭州。本朝复来属。绍兴九年,言者以县当广东、江西两界,寇贼出没不时,诏升军,领知县事,曰茶陵军使兼知茶陵县事云。《元和郡国志》:「县南临茶山,故以为名」。中耒阳县,本秦古邑,属长沙,以耒水得名,颜师古曰:「在耒水之阳也」。汉高帝割长沙南竟置桂阳郡,领县十一,耒阳其一也。新莽改曰南平亭。东汉建武中移桂阳郡治于此,今县西犹古故城。梁元帝时隶东衡州。梁、陈间,县在骜山口,隋平陈,更曰涞阴,始隶衡州。唐武德四年,父老以骜口不便为言,还治旧地,复今名。中下常宁县,本耒阳地,汉属桂阳郡,吴分耒阳置新亭。晋属湘东郡,隋隶衡州。旧治三洞,唐神龙二年移治麻州,开元九年徙治宜江,天宝元年更今名。下安仁县,《祥符图经》云:「本安仁镇,后唐清泰二年,割潭州衡山县宜阳、熊耳两乡,增其地置安仁场」。《寰宇记》云:「周显德元年,以贼乱烧掠,移置宜阳乡」。本朝乾德三年八月,诏以衡州安仁场为安仁县。咸平五年析衡阳、衡山二县地以益之,徙治永安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