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费参政 南宋 · 曾丰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七五
四月吉日,某官曾某吉蠲端拜献书参政相公门下:仆闻官无大小,为长易,为贰难。
其责在我,其权在我者,长也;
其责在我,其权不在我者,贰也。
事,长主之,至则行之,若吾肘吾自诎信然
有言焉,见诮衒才;
有争焉,见谓侵官
避嫌逃责不两立,较之长,难哉!
省贰非郡县比也,为尤难。
御史大夫丞相为贰,于今参政,举西京二百年,凡六十有八人,无一全微者。
推其故,非其才气无学,则才小有才,气客气,识鄙夫之识尔,非正大才气识也。
学之正大否,又顾所充如何
士大夫于省,才气识弗充,弗宜为贰;
充矣,学弗充,弗宜为贰。
何则
上有长,下有僚,非正大莫之调一也。
能事之谓才,非充以学则点,陈万年有焉,故于其长于定国八年不一怫,自全也。
敢事之谓气,非充以学则暴,张汤有焉,故于其长李蔡,斥以充位自衒也。
决事之谓识,非充以学则隘,周昌有焉。
故于其长萧何,安谓受其卑下之,自大也
至于名儒贡禹才气识盖不可以未充言矣,顾于其长于定国空有驳议实无□成,其故又安在
无乃所学《春秋》,发于嬴公,成于眭孟,其师友洙泗渊源,充之未至于正大耶?
虽然更为当于处其僚者观之。
韩安国不学无足以充其才也,故其才施于大者辄疏。
元光二年匈奴和议安国出与王恢辩,道睽而不去,师出而无功,疏孰甚焉?
张汤觕学,不足以充其气也,故其气施于尊者辄索。
元狩五年匈奴和议出与狄山辩,重于迂上,轻于诋下,索孰甚焉?
公孙弘杂学未足以充其识也,故其识施于远者辄惛。
元朔三年苍海朔方之筑议,出与朱买臣辩,彼有十难,我无一得,惛孰甚焉?
至于大儒萧望之才气识尤不可以未充言矣。
五凤元年韩增戴长乐奉命问伐匈奴计策望之四夷贵义之对,虽不失为忠于君,三光失明之奏,顾未免为轻其长,于正大若有嫌,其故又安在
无乃所学《诗》,得之后苍,继之白奇,其师友殆与贡禹类,未足以充之耶?
御史大夫中,七其可数者也,正大事业未见一有焉,其难盖如此
道途相传庙堂比建戎议,识者意其用五凤匈奴坏乱,欲起而乘之之策也,寻以火正失职,故亶寝,诚然否耶?
所知庙堂之长,陈公也;
贰,门下也;
同为贰,许公、张公也。
如此而已
三公之议与陈公同欤异欤,则所未知
揆以愚见才气识,三公馀事,所学视萧望之贡禹相十,盖老成之至也。
三老持一议,岂复毛发也哉
外机有可乘内治可恃火正不职,亦知其亶寝矣。
虽然,后议未必复出,正大事业,仆于是有望焉。
朱买臣之议十,得一,是为无见。
狄山之议,帝问者三,二谢之矣,卒一问怵于且下吏,辄诡随,是为有见而无守。
王恢之议五,韩安国四沮之矣,卒一议怵于帝偏徇,辄茍退听,是为有守而不固
今许公去矣,有钱公在,后议惟不出,则必也筹。
彼筹矣,诚万全矣,忽一举焉,竟莫我禦,然后三公才力
否则安国所言,利不十不易业,功不百不变常
三公熟识此理,未易以人废。
三公浩然之气以守之,至于三,至于五,至于十,竟莫我移,然后三公学力
按:《缘督集》卷一六,清抄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