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对策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陈亮集》卷一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五七
朕以凉菲,承寿皇付托之重,夙夜祗翼,思所以慈谟、蹈明宪者甚切至也,临政五年于兹,而治不加进,泽不加广,岂教化之实未著,而号令之意未孚耶?
士大夫风俗之倡也,朕所以劝励其志者不为不勤,而媮惰之习犹未尽革;
狱,民之大命也,朕所以选任其官者不为不谨,而冤滥之弊或未尽除。
意者狃于常情则难变,玩于虚文则弗畏乎?
且帝者之世:贤和于朝,物和于野,俗固美矣,然谗说殄行,乃以为虑;
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刑既措矣,然怙终贼刑,必使加审;
何也?
得非薰陶训厉自有旨欤!
今欲为士者精白承德趋向一于正,为民者迁善远罪讼诉归于平;
名宾于实而是非不能文其伪,私灭于公而爱恶莫可容其情;
节俭正直之谊兴行庶位哀矜审克之惠周浃四方,果何道以臻此?
子大夫待问久矣,咸造在庭,其为朕稽古今之宜,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条陈之,朕将亲览
臣对:臣闻人主以厚处其身,而未尝薄待天下之人,故人可以
昔人谓其以己而观之者天地之性本同也。
夫天祐下民,而作之君,作之师:礼乐刑政所以董正天下而君之也;
仁义孝悌所以率先天下而为之师也。
二者交脩而并用,则人心有正无邪民命有直而无枉治乱安危所由以分也。
三代治所独出于前古者君道师道一之或阙也。
后世所谓明君贤主,于君道容未尽,而师道则遂废矣。
天下之事,孰有大于人心之与民命者乎?
而其要则在夫一人之心也。
人心无所一,民命无所措,而欲论古今沿革之宜,究兵财出入之数,以求尽治乱安危之变,是无其地而求种艺之必生也,天下安有是理哉!
恭惟皇帝陛下谦恭求治,常若不及深念夫人心之不易,而民命未易生全也,进臣等布衣于廷,而赐以圣问曰:「朕以凉菲,承寿皇付托之重,夙夜祗翼,思所以慈谟、蹈明宪者甚切至也」。
臣窃叹陛下之于寿皇莅政二十有八年之间,宁有一政一事不在圣怀,而问安视寝之馀,所以察词而观色因此得彼者,其端甚众,亦既得其机要而见诸施行矣。
岂徒一月四朝以为京邑美观也哉
圣问又曰:「临政五年于兹,而治不加进,泽不加广,岂教化之实未著,而号令之意未孚耶」?
于是陛下求治若不及之心,如天之运而不已也。
臣闻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
推其本原,则曰克俭克勤不自满假而已
时和岁丰边鄙不耸,亦几古之所谓小康者。
陛下犹察其治之不加进,泽之不加广,而欲求其所教化之实、号令意者,盖深知人心未易民命未易生全也。
臣请为陛下君道师道,以副陛下求治不已心焉
所谓教化之实,则不可以颊舌动之矣,仁义孝悌尽人君之所谓师道可也
所谓号令之意,则不可以权力而驱之矣,礼乐刑政尽人君之所谓君道可也
天下之学不能相一,而一道德以同风俗者,乃五皇极之事也。
极曰皇,而皇居五者,非九五之位则不能以建极也。
大公至正之道而察天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者,悉比而同之,此岂一人私意小智乎!
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以会天下有极而已
夫子四科,而厕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者天下之长俱得而自进于极也。
然而德行之者天下之学固由是以出也。
周官》之儒以道得民,师以贤得民,亦以当得民之二条耳。
而二十年来,道德性命之学一兴,而文章政事几于尽废,其说既偏,而有志之士盖尝患苦之矣。
十年之间,群起沮抑之,未能止其偏,去其伪,而天下贤者先废而不用旁观者亦为之发愤昌言,则人心何由乎!
臣愿陛下以临天下仁义孝悌交发而示之。
尽收天下人材长短小大,各见诸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无一之或废,而德行常居其先荡荡与天下共由于斯道,则圣问所谓士大夫风俗之倡也,朕所以劝励其志者不为不勤,而媮惰未尽革」,殆将不足忧矣。
若使皇极为名,而取其媮惰者而用之,以阴消天下贤者,则风俗日以媮,而天下之事去矣。
天下之情不能自尽,而执八柄以驭臣民者,乃六三德之事也。
强弱异势,而随时弛张者,人主所以独运陶钧退藏于密者也。
玉食不可同之势,而察威福有害于家、凶于国者悉取而执之,此岂臣下所得而亵用乎!
沈潜刚克高明柔克,以明刑之适而已
夫子鲁司寇民有犯孝道者不忍置诸刑,其说以为教之不至则未庸以杀;
少正卯七日而诛之,盖动摇吾民,不可一朝居也。
周官》之刑平国用中典,盖不欲自为重耳
而二三十年来,罪至死者不问其情而皆附法以谳,往往至于幸生,其事既偏,而平心之人皆不以为然矣。
数年以来典刑之官遂以杀为能,虽可生者亦傅以死,而庙堂以为公而尽从之,使奏谳之典反以济一时私意,而民命何从全乎
臣愿陛下君道以幸天下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
天下奏谳之事,长案碎款,尽使上诸刑寺,其情之疑轻者驳就宽典,至其无可而后极刑,皆据案折之不得自为轻重
圣问所谓「狱,民之大命也,朕所以选任其官者不为不谨,而冤滥之弊或未尽除」,殆将不足忧矣。
若使福威在己而欲一日尽去冤滥,人之私意固不可信,而吾能自保无私乎?
不如付之有司之犹有准绳也。
圣问又曰:「意者狃于常情则难变,玩于虚文则弗畏乎」?
以为人主以厚处其身,而未尝薄待天下之人,安有吾身之既至天下之终不可化者乎。
臣愿陛下、君以先而已
所谓教化之实、号令意者也。
臣伏圣策曰:「且帝者之世:贤和于朝,物和于野,俗固美矣,然谗说殄行,乃以为虑」。
有以陛下深知人心未易也。
昔者师道天下,苟可以之者无所不用其至矣,而说之横入人心者,谓之谗说
行之高出人心者,谓之殄行。
人心之危,说有横入之,则受矣;
有以高出之,则伏矣。
所谓震惊,而之所忧也。
故必有纳言之官,使王命民言交出迭入,而得以同归于道,而天下之学一矣。
及周之衰,天下之学争起肆出,不能相下,而向之所谓谗说行者一变而为乡原,务以浸润人心,自纳于流俗
天下之学既不能相一,而其势不屈自归
盖深畏之,以其非复之时所尝有也。
陛下乡原甚于之畏谗说殄行,则人心有日矣。
臣伏圣策曰:「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刑既措矣,然怙终贼刑,必使加审。
何也」?
有以陛下深知民命未易生全也。
君道天下,禹平水土,稷降播种,民固已乐其有生矣,而皋陶明刑以示之,塞其不可由之涂,使得优游于契之教、伯夷之礼。
天下之人皆知禹、之功,而皋陶所以入于人心者,隐然不可诬也。
后世之为天下者,刑一事而已矣。
宽简之胜于微密也,温厚之胜于严厉也,其功皆可言,而皋陶不言之功则既废矣。
夫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官刑既如彼,教刑如此,情之轻者释以财,情之误者释以令。
凡可出者悉皆出之矣,其所怙终刑者,盖其不可出者也,天下当刑者能几人?
后世轻刑未有之世者也。
陛下所以轻刑之由,则民命之全可必矣。
圣策又曰:「得非薰陶训厉,自有旨欤」!
臣之所以反复陛下之者,苟尽师道,则薰陶其中
苟尽君道,则训厉不足言矣。
所以治天下者岂能出乎之外哉,仁义孝悌礼乐刑政,皆其物也。
臣伏圣策曰:「今欲为士者精白承德,而趋向一于,为民者迁善远罪讼诉归于平」。
有以陛下未尝薄待天下之人也,彼亦何忍以异类自为哉!
圣策又曰:「名宾于实而是非不能文其伪,私灭于公而爱恶莫可容其情」。
圣意不免于小疑矣。
然而天下之学贵乎天下之情贵乎平,其终固未尝不归于厚也。
今日之患,正在名实是非之未辨,公私爱恶之未明,其极至君子小人之分犹未定也。
伊尹论「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
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其说近矣,而汉之谷永,其言未尝不逆;
唐之李泌,其言未尝不顺:则人心庸有定乎。
孟子国人皆曰,必察见而后用之;
国人皆曰可杀,必察见可杀而后杀之。
其说密于伊尹矣,然为人上者何从得国人之论也?
凡今进言陛下之前者,孰不自以为是、而自以为公哉。
陛下亦尝察舆论之曰贤者而用之矣,然而人之分量有限,其心未能尽平也,未能举无私也。
小人乘间肆言以为公,力诋以为直,陛下不能不惑之矣,遂欲两存以为平,薰莸决无同器之理也,名实是非当日以淆,而公私爱未知所定,何望夫风俗刑罚之清哉!
陛下见其而用之,举动小偏,则勿行而已耳。
君臣固当相与也,何至存肆谗之人以恐惧心志,而徊徨进退哉!
陛下苟能明辨名实是非所在公私爱恶所归,则治乱安危于是乎分,而天下大计略定矣。
风俗不期刑罚不期而清也。
清白承德迁善远罪,直其细耳。
圣策又曰:「节俭直之兴行庶位哀矜审克之惠周浃四方,果何道以臻此」?
其要在于名实是非所在公私爱恶所归
其道则以厚处其身,而未尝薄待天下之人而已
陛下三载一策多士宜若以踵故事也,宜若以为文具也,草茅以故视之,以文具应之,过此一节,则异时高爵重禄陛下不得而靳之矣。
陛下图其名,而草茅其实,此岂国家之所便哉!
人心立国本,活民命以寿国脉二帝三王所急先务也。
陛下用以策士,则既不鄙夷之矣,于其末又复策臣等曰:「子大夫待问久矣,咸造在廷,其为朕稽古今之宜,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条陈之,朕将亲览」。
有以陛下必欲人心、以尽君师之道,而自达二帝三王之治而后已。
顾臣何人,岂足以大对
臣窃观陛下以厚处其身,而未尝薄待天下之人,既得正人心之本矣,而犹欲臣稽古今之宜,之本。
夫以厚处身之道,岂有穷哉,使天下一人之有疑焉可也
陛下之圣孝,虽曾闵不过,而定省之小夺于事,则人得以疑之矣;
陛下即日如故,而疑者不愧其望陛下之以厚自处无已也。
陛下英断自天,不借左右辞色,而废置予夺不常,则人得以疑之矣;
陛下之终无所假,而疑者亦不愧其望陛下之以厚自处无已也。
云上于天,需,君子饮食宴乐」。
而九五之需于饮食者,待时有为,当于此乎需也,岂以陛下圣明而有乐乎此哉,然而人心不能无疑也。
明两作离,大人继明四方」。
而六五之出涕沱若戚嗟若。
两明相照,抚心自失,而不敢敌体也。
岂以陛下英武而肯郁郁于此哉,然而人心不能无疑也。
臣愿圣孝日加一日,英断事踰于一事,奋精明宴安之间,起心于谦抑之际,使天下一人之有疑,而陛下终为寿皇继志述事
古今之宜,莫便于此
治化之本,莫越于此
同风俗以人心,清刑罚而全民命,而明效大验可以万世无穷之法,其本则止于厚处其身而已
《诗》不云乎:「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
子思亦曰:「纯亦不已」。
夫以厚处其身,岂有穷哉!
昧死谨上愚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