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酌古论三 其三 薛公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三二
所贵乎谋夫策士者,为其能审料敌情以释人君之忧也。
夫人有心
对面相语,莫能相测。
敌人在数千里,而欲察其情,揣其计之所出,此非智者不能为也。
敌人勃然而起,人君四顾惶惑茫然未知所措,有一人奋身出言之,设为定计,使中敌人所为晓然目见其事而言之者使人君得先为之规画处置,而向者之忧一旦释然,此谋夫策士所以可贵也。
然而人君赏之天下推之,后世又从而信伏之,畏其审料之明而不敢议其言之当否,故言虽或过,而亦无复有辨之者矣。
昔者黥布之背汉也,高帝深忧之。
薛公三策以料,而谓必出于下策已而果然
此其智盖出人数等矣。
然以吾观之,薛公谓「出下策则汉无事」,信矣。
至言出上策则山东非汉有,出中策胜负可知」,其言不亦过乎!
吾之意则曰:出下则不足败,出中策亦败,出上策亦败。
何以言之?
古之所谓英雄者,非以其耀智勇,据形势如斯而已也。
此二者,特英雄末事
而仗大义从天人之望者,乃英雄所由起也。
天命人心已有所归,而吾乃攘袂而起于干戈纷扰之后,用下背上,举逆犯顺,其名曰盗。
虽欲耀智勇,据形势,而借英雄之资,其能济乎!
故凡薛公上中二策,皆英雄之资也。
英雄用之则可,用之则所以速其亡耳。
请遂筹之。
上策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与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
夫吴在后,楚在左,以力服之,则诚易也;
竭力以并齐鲁,则其力疲矣。
民心附汉,未必为其用也。
力取者犹然,而欲传檄燕赵,能保其必降乎!
纵使迫于而降,而民心抑又可知矣。
汉苟遣一信臣若周勃之徒,持节慰谕之,则燕赵必复为汉用。
因命赵燕之兵以收齐鲁,而帝亲率关、陇韩、魏之兵以与角,力已疲,一举必败
败则吴楚可不战而复也。
以是筹之,出上策亦败也。
中策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韩与魏,据敖仓,塞成皋之口」。
韩魏天下之中也。
关陇在其西,齐、鲁在其东,燕、赵在其北。
韩、魏而未得齐、鲁燕、赵,虽欲据敖仓,塞成皋,顾亦何用哉!
汉苟遣一二能将若曹滕之徒,率燕、赵齐、鲁之兵合击其背,彼必反兵自救
帝因以关、陇蜀、汉之兵而夹击之,则必走,走而韩、魏平矣。
于是乘胜引兵,急与角,则亦何足败哉!
以是筹之,中策亦败也。
薛公者,明于料敌,而不明上下之分、逆顺之理。
故以英雄之资,设为三策,而不自知其言之过也。
或曰:「司马懿之料公孙渊石勒之料刘曜于谨之料萧绎,果何如哉」?
曰:「以弃城预走为渊上计以席捲渡江为绎之上计,皆所以明其甚不足畏也。
不足畏之敌,彼料之既得矣,虽勿论可也
之策,则有足言者矣:洛阳将往救,因料之曰:「盛兵成皋关,上计也。
洛水其次也。
坐守洛阳者,成擒也」。
夫率兵以攻人,顿于坚城之下,数月不能拔,士气已沮;
一旦强援奄至不能扼险以拒之,则腹背受敌,不败何待
成皋关,天下之大险也。
使能留万人以围洛阳,而身率劲兵以扼成皋,则必不敢进,进则乘高而击之,胜之必矣。
不获进,则洛阳失援,因得优游而坐取之,此所以上计也。
若其洛水,则亦未能进,然而可设为疑兵潜兵以渡,能应之则胜,不能则败。
所以中计也。
故吾尝谓:上计洛阳有,出中计胜负可知
施之,则薛公之言过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