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莲社继祖五大法师庆元五年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莲社之立,既以远公始祖,自师归寂,抵今大宋庆元五年己未,凡八百九年矣。
中间继此道者,乃有五师一曰善导师,二曰法照师,三曰少康师,四曰省常师,五曰宗赜师
五师者,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异世同辙,皆众良传记所载,诚不可掩,以故录之,为继祖焉。
一,善导师者,不知何许人
唐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诵观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耍。
修馀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
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
续至京师击发四部,每入佛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亦须流汗
出即为人说净土法,三十馀年,不暂睡眠
般舟行道礼佛方等
诸有䞋施,用写弥陀十万馀卷,画净土变相三百馀壁,京华道俗,受化者不计其数
或问曰:「念佛净土耶」?
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于是乃自念如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至千百,光亦如之。
后谓人曰:「此身可厌,诸苦变易」。
乃登柳树,向西愿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生退堕」。
言已投身自绝
高宗知其口出光明精至如此,赐寺额光明焉。
天竺往生略传》曰:阿弥陀佛化身,自至长安,闻浐水声和尚乃曰:「可教念佛」。
遂广行劝化
三年后满长安城皆悉念佛
后有法照大师,即善导后身也。
二,法照师者,唐代宗大历四年,于衡州湖东寺五会念佛道场,感五色祥云覆其寺。
云中楼阁,睹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其身高大满虚空中
复于道场之外,遇一老人,指见文殊
因往五台大圣竹林寺
入寺之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为众说法
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智识浅劣佛性心地无由显现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
文殊曰:「汝所请问,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
我于过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
又问曰:「当云何念」?
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愿力难思,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
说已,为摩顶而退。
师续于并州行五会教,化人念佛
德宗于长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之声遣使寻觅至于太康,果见劝化之盛,遂敕迎入内,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
柳文南岳陀和尚碑》曰:「在代宗时,有僧法照国师,初居庐山,由正定以趣安乐国,见蒙恶衣持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
出而求之,肖焉。
从而学,传教天下」。
准此法照师远公也。
三,少康师缙云仙都人
贞元初,至洛下白马寺,见殿内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导西方化导文。
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发光明」。
未已,光乃闪烁
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
遂至长安善影堂荐献,倏见善导遗像升于空中,谓曰:「汝依吾事利乐有情,则汝之功同安养」。
又路逢一僧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
言讫而隐。
新定,今严州也。
师至彼,人无识者乃乞钱,诱小儿曰:「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与汝一钱」。
群儿务钱,随亦念之。
后经月馀,俟钱者多。
曰:「可念十声一钱」。
如是一年,无少长贵贱念佛之人盈于道路
续于乌龙山净土道场筑坛三级,集众午夜行道
高声阿弥陀佛,众共和之
一唱佛声,众见一佛从口而出,连唱十声,则有十佛,若贯珠焉。
曰:「汝见佛者,决定往生」。
满数千,亦有竟不见者。
遗嘱道俗,当于安养增进心,于阎浮提生厌离心
言已,放光数道,掩然而逝,塔于台子岩。
天台韶国师尝重修之世称后善导者,即师是也
四,省常师者,大宋淳化中,师住钱唐昭庆院,专修净业,结净行社,王文正公旦社首翰林承旨白撰碑,翰林学士苏易简净行品序,状元孙何社客碑阴,亦系以记。
士夫预会,皆称净行弟子
社友八十比丘,一千大众
孤山圆公作师行业记》并《莲社碑》,记中引苏序曰:「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无嗔恨,况陋文浅学,而有吝惜哉」!
宋碑曰:「师慕远公,启庐山之社,易莲华净行之名。
远公衰季之时,所结者半隐沦之士。
上人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位之贤。
前则名士且多,垂裕津梁曷已」。
二公之言,想当时之盛,亦可槩见矣。
五,宗赜师者,师赐号「慈觉」,元祐中真州长芦寺,宗说俱通,笃勤化物
有《苇江集》行于世,内列种种佛事,靡不运其慈念
盖师自他俱利愿力洪深,故能远绍佛化如此
人或不知,返嫌忉怛悲夫
师居长芦海众云臻,爰念无常之火。
四面俱焚岂可安然坐而待尽,乃遵庐阜之规,建立莲华胜会,普劝修行念佛三昧
其法:日念阿弥陀佛,或百千声乃至万声,回愿往生西方净土,各于日下十字记之。
当时即感普贤、普慧二大菩萨预会證明胜事非所作所修契圣,曷至是耶!
灵芝称为近代大乘师,信乎其为大乘师矣!
以上五师绍隆法行如此,继远为祖,孰曰不然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