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法济寺僧悟杲碑 南宋 · 苟申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二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六
住持僧德熙名悟杲,苟,其姓也。
丱角时,不事作业绝俗离垢,乃束经问道释氏之门,从敕赐法济院僧继沦者游,久之许可
以杲天姿谨愿,善自植立,足堪传法之嗣,乃为经营度牒岁在庚申,敕下,遂得簉圆顶方袍列,自是镕冶俗障,内照返观,知与一劫结欢喜缘,一毫不与比比者较,故知院事
朝廷用兵调度日迫,凡释道度牒悉责其直,悟杲内竭诸己,外资于人,乃得一,而遽为师兄道晓者诡谋取之,以度其门徒智谦,遂忍为其取,不以为憾。
至本院更造不一,皆能发勇猛心,以赞厥事,建藏宇,修钟楼,庄塑䌽绘无不与焉,其费甚剧,皆所不吝。
佛迹所寓,尤不敢坐视其败,一日,忽叹曰:「侄保义茍宏建观音堂于东嶆之上,日久渐隳,当修旧起废,力为一新」。
既而告成,因语人曰:「僧非俗比,一文以上不可吝其藏,盖将以无尽力,与佛结无尽缘也」。
吁,持心如是,悟杲真无负于释氏教哉!
门人祖觉者,心明行洁,既出家先逝,乃复与童行祖营度牒资。
奈何此缘几就,而悟杲遽以告终矣。
疾革时,命同院僧祖圭、祖印曰:「童行祖会,盍为我戒持之」!
命笔亲书付二僧偃然而化,其年七十有八,实生于甲午政和四年之三月,而化于辛亥绍熙二年之二月也。
祖会即于佛之修行,以忍辱故。
发是心已,转头即悟。
佛家者流,舍此奚之?
念念不移,影将形随。
得是法门,其为悟杲。
一忍所在无物无我
诸佛行处在在结缘
施法施财,一无慊然
既持此心,究竟何若
漆桶磕睡,视今犹昨。
七十馀,了此幻身
去兮住兮,遗流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