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恭老敬义堂记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五六、《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一七
人禀阴阳五行秀气以生,而太极之理已具。
其根于心也,未发则为仁义礼智之性,已发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情。
其施于身也则为貌之恭、言之从、视之明、听之聪、思之睿,其见于也则为君臣之义、父子之恩、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
凡百行之当然者,是其禀赋之初、内外之分,固莫非天理之所具,然少有不谨,则人欲得以间之。
合乎天理顺直端方,而无邪偏诐之累;
人欲间之,则反是矣。
是故存养省察几微之间,其惟敬义乎。
主一之谓敬,合宜之谓义。
主于一则思虑不杂天理常存,而内直矣;
合于宜则品节不差天理常行而外方矣。
内直外方,则所谓众理、宰万事有以全吾心本然之妙矣。
坤,顺也
二,中也;
六居之,正也。
顺理中正直方之义也。
圣人推原所以然者而为之言曰,「君子敬直内,义以方外」,示人之意切矣,学者可不务乎!
长溪杨君通老致其兄恭老之意曰:「吾尝以敬义名吾堂,日与吾兄诸子讲习其中
子与吾弟交最厚,其为我言其意」。
谢不敏,而通老请益坚。
吾与通老从游夫子之门二十年矣,通老长于十年,而首与之交相好也。
通老温厚质实信道甚笃,余未及恭老,而通老以为不可及,其亦贤者欤。
昆弟之贤而朋友之契,以切磋之义责于予,予亦安得无言耶?
予惟杨君亦既深知古人为学之要矣。
兄弟诸子藏修游息于斯堂之上,端居静虑,歛襟肃容深惟其义而存诸中,察诸念虑隐微,验诸事物之杂揉,使此意常存少间断,则大《易》之旨固已不占而有孚矣。
余老矣,无所归,亦将裹粮而前,历阶而升,以听杨君兄弟之教也,于是乎言。
长乐黄干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