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又答吴伯丰 南宋 · 陈文蔚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三、《克斋集》卷三
前日简服饵之说,亦只是泛言之,施于论诚则无所发明
文蔚窃谓此语虽非论诚,然学者果践其言,即为诚矣。
言而不行近世学者通患先生长者之言,只将做口头说话往往得其书,亦但知抄录而已不知书将何用,此文蔚所以书绅
尊兄之言,盖欲即此便用功于诚,不至对塔说相轮陷于自欺之域耳。
其中一语云:「止于圣贤言诚处以求诚,则何善之可择哉」?
语文蔚窃所未安。
伊川先生曰:「得于辞不达意者有之,未有不得其辞而能通其意者也」。
圣贤言诚,无非发明天理,而人之一心莫非天理之纯全。
自其蔽于人欲,故天理不明,隐而为念虑,形而为言行,无非矫饰欺伪,而向之诚者,今皆妄矣。
圣贤言诚,无非所以发明人心天理,即其言而体认玩索便可识本心之实体,而是非真伪天理人欲瞭然不诬即此便是择善也,顾云「何善之可择」,何哉
若如尊兄之说,只成泛言择善工夫无下手处。
中庸》言择善工夫节目甚详,各是下手处。
且如吾辈今日论诚,诚字未易识,必须博学之。
类聚圣贤言诚处求之,即博学之谓也;
学之未明,质之师友,即问之谓也;
问而有所未安,又经心自思,即思之谓也;
思而有所未得,又从而反覆辨论,即辨之谓也。
是四者,皆择善之目,而后继之以力行
至于他事莫不皆然
今既类聚圣贤言诚处以求诚,又岂无善之可择也?
圣贤所言,便是此心之理,岂但训义而已
只要识得此心真妄,真者为诚,妄者非诚,即须取真而舍妄。
若阙识得后,便能圣人浑然天理,无一毫人欲之私。
文蔚未敢道此,须是一言一行每致其实,则久之纯熟,诚庶几可得耳。
文蔚答徐兄之意本如此,既蒙不外,敢再以请,幸折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