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顾所行何如 宋 · 汤璹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七六、《论学绳尺》卷四
论曰:人臣纳君于道,虽婉其意于辞之所及,实严其意于辞之所不及
夫自隆古以来,迄于春秋之世,所以行乎天下者,更一变一名立,固第第相承不共一轨辙也。
然即其时世而计之,率不过三变而已矣。
帝道而之王,由王道而之霸,霸固非王比也,而亦霸道名。
则是三者之道,盖万世人君俱所择术之地也。
彼其择术于此未知适从人臣当是时而有言焉,纳君于道者,敢轻措辞避就三者之际哉!
帝道而行之,吾君可以帝;
王道而行之,吾君可以王。
曰王曰帝,两开其端,而使人自择,夫其句读所及者婉矣。
然独于霸者之道,绝口不言,则上焉有帝,次焉有王,君请择于斯二者而止,舍是之外断无他道也。
辞之所不及者,岂不截乎其严欤!
王顾所行何如魏徵之善为辞也,请申之。
大人格君心之非,君子诱其君以当道,不贵乎费辞也。
陈于君前者一出天下至正,而泯于言意之表者,决非人君之所当用,纵乎此而闭乎彼,开其从入之门,而杜其不可由之途,使夫上之人尊其所闻者而至于高明忘其所未闻而念不到此,则辞虽不迫切,而意已独至矣。
仁人之告君,所以一言而利博也。
孟子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其论高矣
当路于齐,必不肯自许管、晏之功。
异时时君王道之始,初未尝有靳心,而齐宣愿闻齐桓、晋文之事,则托之后之无传。
岂独能嘉唐虞、乐商周耸动一时之听,而不能容喙五霸哉!
盖以帝王之道万世所当共由,而相与功利,则无稽之言人君不必听也。
是以详其粹者,不详其驳者,俾人君择术文、武君子之世,而童子之羞称者,则无勤于行,兹其为爱君之厚而已矣。
魏徵在唐,其亦以孟子所以事君事君欤?
太宗之为君也,其天资虽美,而学问之道未到也。
天资之美,故可推而纳诸五帝三王之域;
学问之未到,故不免杂为五霸功利之习。
涕泗于念亲之时,即孝悌也;
建成元吉之死,则与杀公子纠同一不仁
拯隋民于水火之中,即汤武征伐也;
而阳为尊隋之举,则视河阳事同不义
为人上者,其所当先急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止尔!
而帝之所以修身、齐家所以治国平天下,其不纯帝王如此
当世人臣,有忠爱太宗之心者,可无虑哉!
太宗贞观之治未成,而形之叹息
斯时也,帝方以其可以五帝三王天资而往来乎五霸功利之境,出入无时,莫知其归宿之乡,亦可危矣
一小人以秦任法律,汉杂霸道之说中之,使微徵之言,太宗宁不六五霸也。
之言果何功于太宗也?
其言近,其旨远,近者其辞之所及,远者其辞之所不及者也。
五帝不难至,行其道则至;
三王难齐,行其道则齐。
吾君而果有志于上欤,则可以语帝也。
吾君而果有志于中欤,则犹可以语王也!
舍帝而必王,舍王而必帝,于斯二者不加意而外君道焉,则有不容言者矣。
噫!
之告其君以帝王者,其意一何婉,而五霸之寂不发于口者,其意一何严也!
后世贞观之治者,以仁称,以义称,太宗之得髣髴帝王,功宜谁予哉!
虽然言心声也,其言发见于告君之际者,皆其学力之所充也。
讲道河汾受业有人矣,胡怪乎进说太宗,以帝王不以霸欤!
商鞅之见孝公也,说以帝道不入遽变而为王,说以王道不入,复变而为霸。
小人也,奚有于帝王之学!
荀卿之诲人也,其言曰:「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小人儒也,宁不以霸与王而并言。
彼皆其学之未正也,岂有是哉!
故君子因以观三变有以知失其守者其辞屈
以观荀卿之并言,有以中心疑者其辞枝。
谨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数据查询中……
数据查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