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春秋五论 其二 南宋 · 蔡沆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八、复斋公集
或问六经之说,诸儒穿凿害之也,而《春秋》为尤甚
公、谷左氏,后之诸儒又从而羽翼之,横生意见,各立一说
彼此一事,彼以为是,此以为非彼此互相矛盾
前后一人,前以为褒,后以为贬,前后自相牴牾
然其大端不过有二:一以日月褒贬,二以爵号为褒贬
日月褒贬之说,彼徒见夫盟一也,有日者,有月者,盟宜书日,而或书时,入宜书日,而或书月,若是不同也。
以爵号为褒贬之说,又见夫国君一也,而或书子、书侯,或书名书字,或书州、书国,书人一人,而前氏后名若是不同也。
愚请得而析之。
蔑之盟不日则曰其盟渝也,柯之盟不日则曰信之也,将以渝之者为是乎?
之者为是乎?
柯之盟不日,而葵丘之盟则日书之,或曰危之也,或曰美之也,将以危之者为是乎?
之者为是乎?
子益师不日左氏曰公不与小敛也。
公孙敖卒于外,而公在内叔孙婼卒于内,而公在外,其不与小敛明矣,又何以书日乎?
公羊》曰:「公子益师不日,远也」。
公子貙远矣,又何以日乎?
谷梁》曰:「不日,恶也」。
公子牙、公孙意如亦恶矣,又何以书日乎?
葬必书月日,而有不书月日者,则曰不及时日而得葬也。
不及时不日,正也;
过时而日,危不得葬也。
过时而日,直指齐桓公言。
是时,诸公子争国,危之隐可也
卫穆公宋文公齐桓公之才,无争国之患,过时而日,有何可隐之乎?
宋缪公日葬,又何危乎?
此者疑误而难通也,孰谓《春秋》必以日月褒贬乎!
至于来归仲子之赗,而宰书名,则曰贬之也;
使荣叔归成风之含赙,而王不称天,亦曰贬之也。
岂归仲子之赗,罪在冢宰,而不在天王乎?
归成风之含赙,罪在天王,而不在荣叔乎?
春秋》书王,本以正名分也,若归赗含赙而称王,将以为正名分,可乎?
谷伯邓侯称名,说者以为弑君之贼而名之,滕子、纪侯独非弑逆之人乎?
滕、薛称爵,说者以为能修朝礼而与之朝,隐公有何可褒而褒之乎?
若以滕、薛称爵而与之朝,是亦谬妄甚者也。
或曰:滕本侯爵也,朝弑君之贼而黜称子,以滕有可贬也。
春秋之世不复侯,岂皆有可贬之罪而黜之乎?
或曰为时王之所黜。
使时王而能黜诸侯,则纪纲法度之施,礼乐赏罚之权,天王能执之矣,安得谓《春秋》为天子之事乎?
荆书楚,已而楚子,说者曰进夷狄也。
中国夷狄,则夷狄可也夷狄中国,则亦中国之乎?
圣人作经,本以辩夷夏之分,顾乃夷狄而退中国乎?
若此之类,不可以一二数,要皆可疑而难通者也,孰谓《春秋》以名称号为褒贬乎
大抵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事成于日者书日,事成于月者书月,事成于时书时
若夫水旱雨雹霜雪日食星变山崩地震火灾螽螟彗孛之类,凡若此者皆以日成也。
朝觐蒐狩会遇平和来至侵伐围取、迁戍、袭奔、城筑、作毁,凡若此者皆以月成也。
崩、薨、卒、葬、弑、逆、叛、放、败、入、灭、获、擒、斩,凡若此者皆以时成也。
或宜日而不日宜月而不月,皆史之所载者失之也,假如其事当书月而鲁史书时,其事当书日而鲁史但书月,则圣人安得虚增甲子乎!
是《春秋不以日月为例也。
春秋》据事直书,而善恶自见名称爵号从其名称爵号,而是非善恶则系乎其文,非书名者皆贬,而书字者皆褒也。
某与某在所褒而旧史只着其名,某与某在所贬而旧史只着其字,则圣人褒贬岂在求其名与字而笔之于经乎!
是《春秋不以名字褒贬也。
若夫其所日月之前后而知其是非,因其所爵次名字而知其优劣,则有之矣,非圣人故以是而为褒贬也。
庄公筑台于郎,夏筑台于薛,秋又筑台于秦,是阅三时土功屡兴,国政荒废也。
宣十五年秋螽蝝生而下怨咨,是历二时五谷不登饥馑荐臻也。
庄公八年春,师次于郎;
,师及齐,师围郕;
,师始还也。
是阅三时之久,劳民动众,以伤匮财谷邦国不受害乎?
若此之类,盖于书时见之。
二年秋七月杞侯来朝九月入杞,见其于来朝之国未几兴师以入之也,不以交邻为重,而以利欲为必,是以强大侵侮弱小也。
七年三月,公如楚,九月,公至自楚,见其朝夷狄之国不能自强政治受制于人,阅七月之久,往来跋涉而劳于行也。
僖公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乃雨,见其阅年而后雨,则万物焦枯饥馑交至道殣相望也。
若此之类,盖于书月见之。
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其于八日之中,再见天变也。
辛未,取郜,辛巳,取防,于旬之日间而取二邑,以瘠人肥己,是其人欲一动不明天理可否,视诸王百里之封在所益乎?
在所损乎?
壬申御廪灾,乙亥,尝又灾,见尝于天变恐惧脩省之意,于灾沴不敬也。
己丑,葬敬嬴,庚寅,乃克葬,延二日之久,见不能亡如事存,葬礼之无备也。
丙午,及荀庚盟,丁未,及孙良夫盟,有以见鲁先晋而后卫也。
己未同盟鸡泽戊寅,及陈袁侨盟,见晋人先盟诸侯而后大夫也。
若此之类,盖于书日见之,以是圣人日月之书不书,寓乎褒贬则误也。
若夫名称、爵号之异同政事大小,辞目之详略,有蒙上文而杀其辞者,固难一二尽也。
时变升降世道盛衰,亦有因之以见者。
楚,一也,始书荆,再书楚,已而楚子
,一也,始书人,再书吴,已而吴子于以夷狄之势浸盛而难制。
鲁以大夫而会诸侯大夫犹不氏于后,则大夫无有不氏者。
诸侯大夫弑君者名之于后,虽弑君之贼亦有书氏者。
小国大夫皆以名与人也,曹、大夫,于后则曹、皆有大夫矣,此见大夫为政犯分也。
始也吴、楚君、大夫书人,终也吴、楚君、大夫皆以爵、氏,以见夷狄大夫往来中国,而无夷之别矣。
列国诸侯之子皆称世子,而预会预伐者,于以见居丧而称子也。
入春以来,薛侯爵也,而书伯,滕,侯爵也,而书子于以诸侯爵次皆以大小为差等,会于曹则蔡先卫,得其少长之序,而天秩不乱也。
蔡乃武王之所封,而伐乎郑,则卫先蔡,失乎名分之宜,而天叙无章也。
卫其成王之所封乎?
爵次先后,皆以目前强弱崇卑,而不复周制品第也。
淮之会,许以男而先邢侯,是几微弗谨,而上下之位失。
戚之会,邾以子而先曹伯,是大小无序,而尊卑之次紊。
萧鱼之会,以世子而先邾莒之君,于以霸者为政,皆以私意轻重无复礼文仪则也。
垂龙之盟,内之公孙敖诸侯召陵侵楚之师,外之则齐桓主盟中夏于以大夫敌于诸侯,而莫知其非也。
若此者,名称从其名称爵号从其爵号,而是非善恶乃因之而见,初非圣人特以是褒贬也。
学者必欲于名称爵号之间,而求非圣褒贬之意,窒碍不通矣。
泥于名数,务于新奇,恐非圣明白正大之心尔。
学者之观《春秋必先破《春秋》以日月为例之说,与夫以名称号为褒贬之说而后春秋》之旨可得而论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