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措置江陵府三海八匮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二八
照得江陵府一面阻江,馀三面皆是平陆,无险可恃
是以虏骑自平地冲突略无阻隔直抵城下
开禧前刘阁学访寻三海八匮旧规未及施功改除以去
吴待制猎继之,遂竟其役。
盖自晋以来陆抗尝筑大堰江陵之北,以禦叛寇。
后来高氏有国,引沮、漳之水,注为三海历年虽深,基址犹在
吴待制筑金銮、内湖、通济保安四匮,以达于上海,而注之中海
拱辰长林药山枣林四匮,以达于下海
分高沙东浆之流,由寸金堤南纪楚望诸门,东汇沙市,为南海
又于赤湖西南,过走马熨斗陂之水,西北寘李公匮,水势四合,高可注而下,卑可限戎马,深可容舟,浅不可揭。
堤上有路,路端有隘,而穴堤以相灌注
其后虏骑东至竟陵北窥荆门,而不敢江陵以此
嘉定中年,金虏再寇襄,而人情不摇,尚恃此以为固
制置司增广屯田以资军食海变为田。
又有留司佥厅受赂,听豪民占夺,制抚不以为意
至今来虏寇直由田深入,其害至攻城屠市,焚室掠财,死者枕藉
幸而援兵四集事势渐纾,然虏情叵测当为今秋再来之防,复三海八匮,使浸渍沮洳
虏人虽有武骑千群,寸不得进。
然后施备禦之力。
朝廷科拨八十万京会,十万湖会,下江陵府,于虏骑既退之后,施经画葺理之方。
督府实发京会十万贯,总领又助京会三十七万有奇,米在外皆是当先用于三海八匮,次及其他费用
欲劄下江陵府,趁今来农功未兴,虏骑既退,于朝廷督府总所所拨到钱内,措支一项钱会专一清强分定界至,视旧规摹,尽以复海匮之旧。
须管分役军民二月以前开浚旧基,修复寨栅,取四月以前兴复备办,毋为迁延,以缓其成。
兼又照得制置司初废三海为田之后不惟官耕以为田,又有从民户所请,佃之以为田。
初佃之时,租数少而田亩多,人情竞于得田,于是厚赂在官者。
既佃之后田亩多,岁租少,人情又竞于得田,于是复以赂在官者。
官民户遂占护此田以为己有,既是兴复三海,或官民户称耕垦岁久,土本已多,或称农务将兴,惧于失业或称甲转于乙,田段交加或称诸军捍禦当为休息,设为多说,求缓一年冀图迤逦占吝,求为己业。
此等词讼官司不必问,只视开禧疆界,凡隶三海八匮之内,悉渰为海。
且废海以失险,而年年不免寇至之防,屋庐不保家产不守,此身逃遁奔避不暇孰若捐此田以为海,而有室保聚之安?
失田之民,被役之兵,并须通晓此意。
况今逃归之民,未暇求业,朝营暮作,未知所向,又孰若官司兴复此海,以赖口食之给?
亦无异于古人荒政兴役聚民也。
此事用工颇大,务在敏速健决
其所分画,必精择清强官,惟不可付之贪吏受贿徇私退缩旧界。
并自本府今来劄命,出榜晓示,先具已施行事宜具申,自后十日一具次第工役申,谨录奏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