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大宗正司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二、《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六、《咸淳临安志》卷八
大宗正司故与开元宫为邻,绍定四年灾,寓治睦亲宅
五年六月甲子,诏以天庆坊魏惠宪王旧址为之。
有司赋丈虑财,为缗二十馀万,而职岁前后所发裁及其半。
判司事嗣秀王师弥斥其私藏以承上意,自六年六月戒事,至明年端平改元八月甲子落成上书属籍之阁」四大字以宠灵之。
门塾堂垂,阶廉序室公馆吏舍,庖湢储𥹩,鸠僝告功
王过了翁言曰:「愿子识之」。
了翁谢未能也,王曰:「子以宗伯载笔太史,而子焉得辞之」?
予惟古者官之长必曰宰曰司,而周之宗官独称伯以别于六官之长,则所以正体、谨牉合、严宗祧也。
或曰彤伯尝为宗正颜护军辩其不然矣。
逮秦人始宗正列于九卿,仅掌亲属,而宗庙之事属之奉常大失古人所以敬宗之意。
至汉、魏、隋、唐迄于我朝,因之不改
昭陵宗子之无统一也,始于宗正寺之外大宗正司,以皇族领之。
治平元年增置知事
元丰官制行,又以宗室团练使以上有德望者为长,而一人焉贰之,若位高属尊则为判。
凡以承宁弗协,紏愆违祖宗厚伦之意,至是逾密矣。
虽然予以古制参之,尚有可言者
古者以庙序宗,庙曰宗庙,室曰宗室,器曰宗彝,祀曰宗事姓曰宗盟,而掌礼者由虞周以来皆曰宗。
下及都家,皆有宗人,将以别姓收族,寓不言之教也。
是故天子元子大宗,以继太祖,则别子诸侯者各为一国大祖,而不得祢其先王
诸侯元子又为一国大宗以继太祖,则别子大夫者又各为一家之祖,而不得其先公。
继别者亦谓之大宗所以小宗
大夫次子二宗所以副小宗
同姓异氏也,或别氏而合族也,或有大宗而无小宗也,或有小宗而无大宗也,或无宗而亦莫之宗也,或有适子之子不为适孙也,有通称为后不与适适相承者同服也。
有宗庙之事则尸主列于太室子姓昭穆南北面,旅酬赐爵,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内宾宗妇如其伦。
其有哭临之事,则同姓宗庙同宗祖庙同族祢庙所谓世之远近、齿之长幼、分之亲疏,盖自生长见闻周旋宗庙之中,相示以礼乐而意已传,上无嫌偪之虑,下无觊觎之心,法之至善者也。
况又养之成均以观其德行,虽天子元子亦齿于士也;
列之于王闱以考其中失,虽大夫元士之子亦列于王子也。
逮其可以仕也,则选建明德,自五等之侯、两社之辅、三等之采、六遂之邑,有封土略以处之,彝器分物以昭之,祝宗卜史以秩之,宗氏分族以维之,才无大小,靡一失秩。
此其大略也,而于其间混然无所别异者。
曹文之昭,晋武之穆,而曹为伯甸
武王母弟八人,三列公卿而五叔无官
鲁、卫、晋皆叔也,而文、武之伯不获是分;
蔡叔康叔之兄也,而卫先蔡。
则又于昭穆长幼之中以贤否进退,以功过先后,有尚德劝能意行其间
士之生于王族也,宗有法,庙有序,学有教,仕有养,用有别,涵养成就,盖非一日
呜呼夏、殷以讫杞、宋,后稷以讫末孙,凡皆有国二千馀年。
虽以嬴秦之暴,斡弃周鼎,犹三十年睨视而弗敢迁。
亲亲用贤之效,岂秦汉以来褊衷忌意、凉法敝事之所及知乎!
国朝待遇同姓则本乎成周之意,视前代之自剪其类、根无所荫者殆不可同日语
然而宗法不立无以严亲亲之等,嫌忌尚存无以拔贤贤之效,若谓大雅不群为善最乐与夫操觚弄翰之士,固多有之。
同姓之卿与国同其戚休,如古人所谓维翰」「维城」者,则予谓当思所以变通之法以蕃王室,以强本朝尚古人溉叶流根之意。
敢因王之请,以所得师友者为王诵之,用答扬明天崇宠属籍休命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