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刘季文浦城县四德四端讲义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七六、《西山文集》卷三二
人之为人所以与天并立而为三者,盖形有小大之殊而理无小大之间故也。
理者何?
仁义礼智是也
人之有是理者,天与之也。
天道而言,则曰元亨利贞,自人道而言,则曰仁义礼智,其实而已矣。
扬子云作《太玄》,以四德五常后儒因之,论述众矣。
然其发明精切未有文公先生者也。
文公之说曰:「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
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
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也
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随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众事之干也」。
深味斯言,人与天地本一无二,而其所以异者,天地无心而人有欲。
天地无心也,是以于穆之命,终古常新,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贞,贞而又元,一通一复循环无间
人之生也,初皆全具惟其有形体之累,则不能无物欲之私。
故当恻隐之发而有以挠之,则仁不能充矣;
当其羞恶之发而有以夺之,则义不能充矣。
恭敬是非之发亦然
孟子所以惓惓于充之一言也。
善端之发,其始甚微,亦犹阴阳之气,兆于二至,初皆眇然未著也。
迨阳浸而长,至于正月则天地之气和,而物皆发达矣。
阴浸而长,至于七月则天地之气肃,而物皆收敛矣。
天地无心,其生成万物之理,皆自微至著,盖无一岁不然者。
人能体天地之心以为心,因其善端之发,保养扶持,去其所以害之者,若火之因而嘘之,若泉之达因而导之,则一念恻隐可以百世一念羞恶可以万民
之仁,汤武之义,所以与天地同其大者,以其能充之也。
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与禽兽不异者,以其遏绝之也。
故曰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不能充之,不足以父母
呜呼孟子之言痛切至此,其可不深思所警哉!
今者王春朔旦四德之元,实肇于此,故窃孟子大易》之义,与朋友共讲焉,欲吾侪于此深自警者,知吾心之德即天地之德,必当战兢朝夕不敢失坠
至于一念之萌,则察其所发果天理邪,抑人欲也?
如其发于天理,则充而长之,发于人欲,则窒而绝之,功用之久,义理自明人欲自将退听天地所以与我者,庶乎其可保矣。
如是然后不失其所以为人之理。
若夫颠倒利害之途,昏迷嗜欲之境,善端泯绝正理消亡,则孟子所谓非人也,可不惧哉!
不敏方将以此自警,吾党之士傥有志焉,则所谓求仁之方,继此当相与切磋讲究之,而不敢有隐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