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策问是非异同 南宋 · 包恢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一、《敝帚稿略》卷一
问:天下有公是非一或有异,非其私耶?
至若是者非者之寡,孰若是者非者之众之为无私耶?
一人之寡,孰若百千万人之为众耶?
或者百千万人焉同以为是,而独有一人焉异以为非,诿曰非私,其可信耶?
且以士言之。
乡士,非乡之所论秀,而以善名一乡者乎?
国士,非国人之所同称,而以善名一国者乎?
天下士,非天下之所同与,而以善名天下者乎?
所谓一乡善士,斯友一乡善士
一国善士,斯友一国善士
天下善士,斯友天下善士
乡、国天下以为是而莫有异以为非者,所以为善乎!
乡原者,一乡皆称原人非一乡之善乎?
孔子不是一乡之称,而指以为德之贼,何欤?
借曰非善,何至以贼名之耶?
少正卯者,鲁国以为闻人非一国之善乎?
孔子不是鲁国之言而戮之两观之下,何欤?
借曰非善,何至得诛之罪欤?
杨墨者,天下言者归之,非天下之善乎?
孟子不是天下之言,而以为君父禽兽,何欤?
借曰非善,何至禽兽目之欤?
是非之端,人心所同,不可诬也。
岂人之是非不足据,必至圣贤然后定,有非可以异同多寡例论欤?
在下取士为友,苟非其善则害德败俗,其祸犹小;
在上取士为用,苟非其善,则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其祸不其大欤?
决择是非之际,尤不可不谨欤?
曰:乡人之善者,好之用之可也
国人皆曰贤,用之可也
天下归仁焉,用之可也
然后世如殷浩盛名,至以去就占兴废朝野推服
房琯重名,咸言其谋包文武,有王佐才
二人者,将天下莫不知其善,况一乡一国乎!
举而用之,宜成大功也,夫何一出而辄败大事耶?
至于韩信家贫无行寄食漂母受辱跨下
诸葛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不求闻达
二人者,虽一乡一国不必知其善,况天下乎!
举而用之,宜败大事也,夫何一出而辄成大功耶?
然则乡、国天下之皆称善,何为不若乡、国天下之皆无称者之为善欤?
是非用人之难也,举人之难也,抑非举人之难也,知人之难也,其来久矣
皇上更化以来,首严荐举发书之禁,固已一革前日之弊矣,夫何比者廷绅有请,尚虑公道之未大明欤?
而其说必欲内而侍从台谏,外而监司帅守,及贤德有誉寄居,并许以书荐人,明言某人有某德、某人有某才。
岂非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实皋谟知人遗意乎?
岂非合乡、国、天下公论乎?
以是求人,则荐者决不徇私容情,举者可以因名而责实由是得人欤!
如是则不举人不公矣,无乃当虑知人不明欤?
贤如傅说知者武丁而已
先是,尝筑于傅岩,则一乡不必知者矣;
圣如孔子知者弟子而已中间尝阨于陈、蔡,则一国不必知者矣;
忠如周公知者十哲而已当时四国流言则天下有不必知者矣。
大贤大圣之忠,而犹有时不见如此,况其下者乎?
然惟贤知贤,惟圣知圣,惟忠知忠众人不识也。
若夫所识者其在一乡,则或徒无举无刺,似忠信廉洁而众皆悦之者欤?
其在一国,则徒居足以聚徒成党、谈说足以褒荣众、强足以返是独立者欤?
其在天下,则或徒为我、为义、兼爱为仁而处士横议者欤?
议论取欤,则有言不必有德
容貌取欤,则色取仁者行或违;
文章名取欤,则浮躁浅露者必不享福
儒学文雅取欤,则入侍登朝者,又以赃败。
知人岂非难欤?
彼有覈论乡曲,月更品题,必有如许子将之识,然后一乡善士欤?
太守一见荐达郡士,必有如符伟明之鉴,然后一国善士欤?
天下拔士,咸称许、郭,必有如郭有道之明,然后天下善士欤?
然皆惟以人论之善,则又岂知人之正耶?
方今泰交道亨,方欲众贤咸和于朝,而无或有遗于野也,诸公合古今而并论之。
其于乡、国天下善士,于人必有闻,于己必有见庸可以自逊而不以自勉欤?
三者必有一得于此矣,幸详以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