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韫玉轩记 南宋 · 包恢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三、《敝帚稿略》卷四
南丰山多奇秀,有曰染原者,以山之色如染,有以见山之源深长也,侯氏居焉。
前对二高峰,名何祝蔚然苍翠耸然峭拔颖然铦锐不知其几百丈
峻极云天之表,可仰不可上。
其峰之麓多奇石,左为石岩,右为石井上下石崖
井泉清甘,冬夏不竭,春则瀑布飞喷而下
旧尝凿崖之傍为梯,可以登眺
凿崖之上为基,可以卧游
引井之水为池,可以濯缨
自源徂流,若无一点尘俗气者。
侯氏子希夔隐然有感,若谓凡山之孕为一方奇秀者,要未始无所自而然,岂非有所蕴蓄于内而发越于外,如昔人所谓石韫玉而山辉者欤?
于是取以名其书室,曰韫玉轩,而请予记之。
予因谂之曰:玉之美不待赞,赞其美者非知玉者也。
其玉可贵,珉可贱,童子能知之。
所不必问,非子贡之问也。
比德于玉是矣,而必目其何者仁智义,何者礼乐忠信何者天地
九者之外,又别有取以为道德焉,既非其伦矣,且以乾为玉观之,亦是可以当此称者。
然以无情瑞物而称之如备道全美之人,不几强为附会者乎?
非夫子之言也。
精神见乎山川,为足以知其表里耳。
盖方其韫也,石未剖,玉未出,若未有以见其美也。
然石不必剖,玉不必出,其美自有可见者焉。
抑水非玉而水方,方非水也,玉也;
木非玉而木泽,泽非木也,玉也。
岂不荆山之玉潜光荆石之中,虽千仞之上,不能掩其光乎!
是玉之石者虽未可见,而辉之在山者为可见不必观诸玉而观诸山,可以知之矣。
使徒山云尔,而山又徒曰石而已,则重浊之气乌得有精明之色,顽犷之质乌得有温润之体?
宜皆不能以发其光者,将见其黯焉尘埃冥冥,惨焉烟雾昏昏神气索而草木萎,泯然毫芒影响光辉者,固其所也。
是山之所以辉者玉也,非山也,况石云乎哉
然则玉以比君子,而欲玉成君子之德者,盍亦反而求之?
夫美在中则畅于四支和顺积则发为英华
充实之美,斯有辉光之大。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其韫而必辉之验欤?
此心犹玉而良贵存焉,此身犹山而光润生焉。
故所有道,则动容正色辞气之间,其暴慢鄙俗自远;
性根心,则生色见面盎背之睟,其四体不言自喻也。
苟举吾一心美玉,则举吾一身辉山
韫藏发辉相符,益信其不可诬也矣。
吾子何如哉?
子之得于天性者谓之德,而藏之身心者犹玉之韫也。
不自知,遂至自贱自毁,或不能不瑕不污,以汩没光辉耳。
盍亦善自贵重如玉之贵,善自藏如玉之藏可也
吾见其韫,将闇然日章矣;
不则贵于己而不思放其心而不求,是自贱自毁其所韫也,光辉自何而发见哉?
而上之,盍亦所存纯如玉之瑜而无瑕,所守之全如玉之洁而无污可也
吾见其韫,犹潜伏孔昭矣;
不则志念驳杂物欲蒙蔽,又自瑕自污其所韫也,光辉自何而形著哉?
子宜于斯二者。
乡里有如染之山,已视之若辉者。
自反山多石也,果有韫乎,无韫乎?
韫果为玉乎,非玉乎?
自知之而得之
不然非其辉也,吾言或可以为法戒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