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起居舍人进对劄子 南宋 · 牟子才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四、《右编》卷一八、《宋代蜀文辑存》卷八七
臣闻君子之于小人,犹阴之于阳,不能以相无,而消长有常,亦非人之所能损益也。
先儒以为圣人作《易》,于其不能相无者,既以健顺仁义之属明之而无所偏主,至于消长之际,淑慝之分,未尝不致扶阳抑阴之助。
盖阳属君子,阴属小人,固不可相无,亦不可相乱
不可相乱,尤不可相暴。
《泰》之为卦内健而外顺,内阳而外阴,内君子而外小人所以深致内外之辨,使之界限一明不相淆乱
君子得其位,可进以有为
小人得其欲,虽退而无怨。
圣人名之以「泰」。
泰之为言安也,言君子小人各得其所不相害,乃所以安也
自古之时足以当之。
三代而下治乱靡常然不由此二道,用君子则去小人,用小人则去君子,未闻君子小人参用者也。
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亦未闻君子小人参用可以久安无乱者也。
然则天下国家而欲久安无乱者,必自辨君子小人始。
不明君子小人之辨而泯其异同,混其贤否,而曰吾将以是安也,直幸而已矣非圣所为致泰之道也。
臣抑尝读国朝元祐之事而窃有感焉,夫元祐之所以为元祐者,用君子而退小人也。
元祐之所以为绍圣,则君子小人并用故也。
元祐之四五年当时言者凛然邪正不辨为忧。
朱光庭则谓用人之际,当以善与利二者之间加明察,使正臣日进邪臣永退。
范祖禹则谓憸人在前则害政事在下则害风俗,大则倾覆邦家,小则残败善类不当使之在位,为他日患。
苏辙则谓君子小人如冰炭,同处必争。
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
不可惑于浮议,引与共事。
王岩叟则谓小人无能,斯不足畏
小人而材,然后可畏
明辨力遏,毋使小人得以其间
其言皆深切著明反覆详尽,而于《泰》之一卦莫不以为据。
以为保泰之道在乎此,而堕泰之道亦在乎此。
是岂私忧过计哉,使当时尽用其言,绝祸萌,敦治本,虽百年元祐可也
奈何调停之说,虽贤如吕大防范纯仁刘挚亦且惑之,杨畏邓温伯李清臣小人之雄,而引之腹心,俾得乘间抵巇,阴唱邪说绍述之论起而君子不能一日安。
其后党锢祸成,虽大防纯仁亦皆不免报复之祸,则调停之论盖亦疏矣,遂使国家当其祸败
至于宣、靖之事,不可胜悔,而光庭祖禹岩叟之流独受知言之名,可不痛哭流涕者哉!
伏惟陛下临政愿治,垂三十年,宜可以为元祐矣,而乃岌岌乎绍圣。
且宣、靖宜可以为泰矣,而乃骎骎乎为姤,为遁。
陛下亦尝思其故乎?
陛下未尝不用君子,而不纯于用君子
未尝不去小人,而不尽于去小人,故其势不免而用之。
夫君小人势不两立而用之,则是正邪相轧而使之日斗于下,岂有安靖之理哉?
陛下试观三十年间,君子小人几进几退,几偾几起,几胜几负?
相寻至今未有止极者,皆以此也。
陛下见其如此不察其故,以为纷纭华竞者,皆君子之过也;
小人又挤而陷之,以为必去其类而后靖国,则益误矣。
故始于君子小人并用,而卒至于君子日空,小人日盛
窃惟小人不去,其害之大者有三焉:累君德也,害治体也,败善类也。
敢为陛下悉言之。
小人性本巧恶,又敢欺诬,其狡狯之术足以逢迎而为悦,其淫诐之辞足以诪张而为幻。
变黑为白,指鹿为马,以之惑人主之视听而乱其是非甚至人主喜怒以成其威福
耻为正论,而厚诬其君为不可以责难
阴进邪谋,则归过于上以自逃于公论
遂使谤议流闻声光不著
此则欺诬说有累于君德也。
小人性本倾危,又好反覆,势在彼则始趋而终背,势在此则始背而终趋。
闪倏游飏踪迹诡秘,巧险侧媚情态乖张,其状似三变
柔行巽入,善为模棱软语卑词,曲相容悦,其状似两来
三变之心,行两来之术,而视势之所趋为向背,此反覆说有害于治体也。
小人性本刻薄,又喜激发,上恶哗竞,则曰是好名也,是多言也。
上恶朋比,则曰是某党也,是交结也。
上恶诞妄,则曰是欺罔也,是浮矫也。
驾虚翼伪造谤兴讹,其谮贝锦,其言巧簧。
阳为纳忠阴实激怒
其术一售,其势遂成
枭心虺志,无所不为
激发说有害于善类者也。
三害者,千岐万辙,为变多端
不惧上之悔患,务行其言;
不恤国之忧危,务伸其志;
不虞君子之困败,务遂其说。
为祸之烈如此,而可使之一日参乎君子之间耶?
通国所谓小人者,陛下亦知去之矣。
以为非去之之难,而辨之之难。
去一小人,是一小人也,安知一小人之去,无一小人之进?
辨之则几矣。
夫君子、小人如数一二,如别苍素,辨之无难者,是在陛下心耳
陛下如能致知格物以明此心,贱货贵德以一此心,明目达聪以广此心,使此心之体如衡之平,如鉴之空,既不失好恶本然之真,又有以得其是非当然之则,所谓君子小人情状固无所逃乎陛下之前
陛下又即其贤否枉正之所在而为用舍进退之分焉,柔邪巧佞阿意承旨者必斥,刚方鲠亮犯颜苦口者必容,轻儇便给狡慧削刻者必远,而庄重靖嘉温纯朴茂者必亲。
出入多岐、阴有所主者必屏,忠信不二孤立无朋者必用。
去其庸猥卑杂而存其耿介挺特,去其狠戾驵狯而任其宏毅惠和,惩其躁竞无耻而擢其靖退有守,黜其阴默深阻而取其疏明洞达
不以乡愿而易狂狷不以嬖人而嫉庄士不以美疾而疏药石,则忠邪之位定而内外之限明,岂不能致元祐泰亨之治哉?
今上论思献纳多忠隽忠正之臣,次而给舍台谏端亮纯实之士,下而百司庶尹又能时发谠言靖共正直之馀,陛下宜鉴镜其心,勿以小人参乎其间
而二三执政亦宜去系累之私,昭平明之治,融朋党之意,绝反覆之虑,一以开诚心、布公道之言,而为进君子、退小人之地,思元祐诸老拳拳之忧,鉴绍圣以往纷纷之事,务使不暴正,阴不胜阳,以成泰内之治,岂不韪欤?
不然,实未有知人才之孰忠孰邪,而姑听其一时之乍贤乍佞,则臣谓用者不必用,去者未尝去,而所谓安者,乃祸乱所伏也。
隐忧所发,冒进瞽言不胜拳拳
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一。又见同书卷一八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