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明善堂 南宋 · 徐元杰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五七、《梅野集》卷一○
大学》之明明德,必曰「止于至善」。
中庸》谓:不明乎善,则不足以诚其身。
孟子又述《中庸》而言之,可哉?
子思孔子者也,孟子子思者也。
诚以贤愚一致可欲善本同也。
后觉必效先觉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子思孟子可见矣。
故人无有不善,而气禀之殊分,所以有善不善者,特觉与不觉尔。
通书》语人以诚无为,几善恶,是中人心道心之界限也。
之中与人同,世之人心用而道心隐,择焉而不精,守焉而不一也。
东嘉郑君应龙所居之堂,扁曰「明善」,非直观美也,揭本心之善以示观省也。
往岁校文是邦,得君书卷,次于首选,知其为纯实之士,乃既识之,相语以善屡矣。
今扁斯堂,亦既明其本然之善,豁然太虚湛然止水外物不得以动其心。
益加学力而求造义理精微之极,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
故曰:修其天爵人爵从之。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何公卿大夫之足慕哉!
子别数岁,以文藻之彦,进武勇之爵,因是以阶漕牒,盖汲汲然副其父兄责望者在是,要亦孝弟之寓也。
虽然,士方穷而独善其身利达则听之,故其达也必能兼善天下
屑屑为禄计,则君子之所性汩矣,何以谓之善?
然则为明善者,当何如
以《大学》之物格知至心正意诚,极修身功用
以《中庸》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正笃行之。
规模如是,则孟子所谓可欲之善,将进之以充实光辉大化之域,而皆所自有者也。
明善之验盖如此
子求余记,辞不获已,纳约自牖,因其本善之明而寓朋友责善之道,故详复以告。
子其懋敬之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