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讲明仁斋记篇淳祐十二年十二月 南宋 · 蔡权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六二、静轩公集
淳祐壬子春,权到将乐龟山先生,因与嫡孙杨道夫等取先生《求仁斋记》讲明之。
曰:「古之学者求仁而已
《传》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又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衒鬻而不售,转而易业者,皆于利而怨者也』。
吾以『求仁』名子之斋,庶乎求仁必得而无怨也。
古之人所以仁者不亦难乎!
孔门之徒,问仁者多矣,而夫所以之者,岂一概而言欤!
有罕言以仁者,以仁道至大言之不尽也。
故凡所言者皆求仁之方也,若夫仁则未之尝言。
其徒如由、如赐,虽曰升堂之士,至于仁,终莫之许也。
所谓求之之难,不其然欤!
学者试以求仁思之,以究古人求仁之方,将必有以得之矣」。
龟山先生为宝学省翁之祖,所建书堂深嘉而乐道之,既扁之以「求仁」,又述其义以为之记,所以勉进后人,求为学之意深且切矣。
引而不发,则仁道之大,将安所用力耶?
朱子以心之德,爱之理言之,又曰当理无私心,曰全体不息,详此十六字,而求仁之要在是。
学者二先生罔极之恩,诏之愈至,岂求之之难,果如先生所记云乎
尝闻仁者心之理也,是理根于人心用力内者足以得之
心不外驰所存自熟,则仁在其中
孟子曰:「仁,人心也」。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文公言:「说得来只是存心存心便是求仁,所谓仁者不放此心而已」。
又曰:「尝存此便是求仁之方。
静坐接物,此理湛然清明,及其遇事应接,此理随处发见只要常常提撕省察
一息之间,存养久之则是理愈明,虽欲忘之,不可得矣」。
释「仁远乎哉」章曰:「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
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
反而求之,即此而在矣」。
三复文公之言,则知求放心者,乃求仁之要法也。
学者放心,其用力要当何如
亦曰敬而已
夫子颜渊为仁以「克己复礼为仁」,礼者敬之舆也。
仲弓问仁以「见宾承祭」为言宾祭敬之推也。
至于居处恭,执事敬,无非以敬为先。
敬则主一无适自然操持收歛,心存不放,念念相续私欲屏息,而仁亦存。
敬则常惺惺自然体认涵养之功熟,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亦熟。
敬之于心,非有加也,惟整齐严肃,而心即在焉;
心之于仁,非相离也,亦惟心不外驰,而仁即在焉。
张子曰:「敬非有内外宾主之辩,敬在此而心即在此也」。
非心之外别有所谓敬也。
朱子谓:「须臾有间私欲万端,心之所养未熟,欲之害仁者随至」。
非心之外别求所谓仁也。
呜呼
仁之德,爱之理,当理无私心,全体不息,仁之极功大矣未有自此心之存养充扩者始也。
诚于中,形于外,高明光大接续不已,极而至于表里内外远近精粗无不该贯,心之妙用大矣未有自此敬之提省收敛整齐严肃者始也。
先贤言敬只是一个常惺惺便是岂可擎跽曲拳块然在此而后为敬?
只是此心常在腔壳中为主无私间断,则满腔子恻隐之心是则而敬自存,心存而仁自熟。
放心所以求仁,持敬所以放心,虽有次第浅深不同,要其归则一也。
龟山先生问学者曰:「当孺子入井,其怵惕恻隐何故如此」?
学者曰:「自然如此」。
先生曰:「安得自然便休
须是其所自来」。
延平李先生教人静坐默识体认天理,求至洒落处,然后理与心一。
二先生之教,深切著明,曰求其所自来,曰求至洒落处,无非直指脉络示人
诸君子试合二说而求之,静以省察,而验仁道从生,敬以涵养,而使仁德之自熟,则求仁之方过半矣。
过庭知省翁为考亭及门之士,读《求仁》一记知省翁源委之所自
因拜先生宅之,登观所记「求仁」之斋,即所见而信所闻,蒙诸同志不鄙晚学贤令君以教化为尚,屈临见示
顾权先公以与朱文公相对论道,被谪死远方安敢复强聒而为饶舌者哉!
仰惟先生载道之南,所以私淑邑里之学非一,而理精义微,无过于「求仁」一记
诵其书,升其堂,如见其人。
衣冠衿佩之士,衎衎济济蔼然忠厚气象,益信前哲流风善教之犹存敢不所闻,以相切磋
富贵利达无足留恋百事纷来,与化俱往。
独有义理一途,与天地通,诸君子其亦加之意焉耳
淳祐壬子冬大寒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