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措置海道备禦申省状 南宋 · 吴潜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七四、《四明续志》卷五、光绪《定海厅志》卷二○
照对本司连准密劄,备奉宣谕,据白劄子内所陈海道事宜分为上中三屯将台温、明、越四郡民船屯泊岱山、本江、三姑山、烈港四处,仍发定海水军岑江三姑巡检司土军弓弩手者敷摊逐处民船置烽燧、水递互相应援等事,潜除已分委官属亲往州同守臣乡官从公集议,将去岁行义规约,并将应干海舟团结外,窃照潜素于四方山川江海水陆险要颇知大略二年备数瀛阃,尤得其详,凡海道当行事宜,因已一一粗举。
者边遽之急,适当因任之初,潜朝夕思惟,几忘寝食,尤不敢纸上具文塞责
所有烽燧一事,已檄上定海水军统制指授图册,令其将带拨发壕寨合干人等,亲涉海岛相度地势日举烟旗,夜举火号,审试的实排比次第,共烽燧二十六铺。
自定海水招宝山至烈港山,自烈港山至五屿山,自五屿山至宜山,自宜山至三姑山,自三姑山至下干山,自下干山至徐公山,自徐公山鸡鸣山,自鸡鸣山至北砂山,自北砂山至络华山,自络华山至石衕山,自石衕山至壁下山,此大海洋之中十二铺也。
又自招宝山陶家店,自陶家店至贝念五家前,自贝念五家前至澥浦山头,自澥浦山头沙角山头,自沙角山头伏龙山尾,自伏龙山尾至施公山,自施公山周家塘,自周家塘至下泽山头,自下泽山头至新建向头山水军、土军两寨,此自定海水至向头山之九铺也。
招宝山石桥渡,自石桥渡至马阻汇,自马阻汇至路林,自路林至白沙自白本府看教亭,此自定海水庆元府城下之五铺也。
一面造办铺屋,分差铺兵,悉用边淮规模措置经理矣。
所有分屯一事,已照密劄差委本司添差制干刘锡前往撞点,各于戍所批历为照,专俟三郡团结公定番次舟只。
南自乌崎头,北自石衕,中自三姑山至大七小七,与夫神前、礁岙、马迹朐山长涂岑江岱山、烈港,及近准行下洋山等处分布摆泊矣。
烽燧虽当置,而立烽燧海洋之中者不容不虑;
分屯虽当备,而求分屯海洋之外者尤所当忧。
长淮烽燧相隔十里此举彼应,速于置邮
前所海洋十二铺,如石衕、壁下者孤立海中四无畔岸云气昏塞风雨晦暝觌面之间,犹无所睹,而何以责其号火相应
海寇切齿水军,今以数人置之孤屿,脱有盗,直几上肉
往来经商之舟,常与贼舟混殽,遇夜停泊,亦是举火
杂然无别何以取證?
潜固已为之处,遇旗烟号火不可睹望之时,则以举炮为号,是云气昏塞不足以隔我之应号也。
至于每夜举火为号,必以五起五落为准,待彼相应方始住火,是商舟举火不足以乱我之应号也。
它如孤屿数兵,虑遭贼手,则于海山诸处增其人数,选其膂力,授之兵器,使之可以相卫,是盗贼之患亦可无虑
所谓烽燧海洋之中,潜固已悉为之处矣,然置烽立屯,规模措置,与近日密劄坐下澉浦置烽燧之处,及许浦所申堤防捍禦之处,皆不过在吾境数百里海洋之间而已
乃若巨浸滔天茫茫无际目力所不接,兵力之所不及,固当防之于藩篱之外
如待其入吾腹心而图之,则晚矣。
且以敌人自新海州之海言之,则其所经由者有三路
所谓三路者,敌欲侵扰淮东,则自旧海发舟,直入赣口、羊家寨,迄逦转料,青龙江、扬子江,此里洋也。
若欲送死浙江,则自旧海发舟,直出海际,缘赣口之东杜、苗沙、野沙、外沙、姚刘诸沙,以至徘徊头、金山澉浦此外洋也。
若欲送死四明,则外洋之外,自旧海放舟,由新海界东陬山之表望东行使复转而南,直达昌国县之石衕、关岙,然后岱山岑江三姑以至定海,此大洋也。
凡此三洋,其源头自新海东西陬山之表里所谓防之于藩篱之外者,或其在此上下乎!
惟是潜职分所在,责在大洋所以摆布悉从定海而始。
目今军分出戍既多,在寨无几,又前此兵官不得其人,如军器之类无一旗一矢之藏,方此两年,旋为之备,一番调遣,又觉单虚
自当极力趱补,不敢缕陈
私复惟念,敌若不大洋以窥定海,则或转料,从里洋而窥扬子江否则外洋径窥浙江
其由转料从里洋而窥扬子江,则有许浦水军,其由外洋而窥浙江,则有澉浦金山水军
但转料一说,恐非敌人行军径路
海商乘使巨艘,满载财本,虑有大洋外洋风涛不测之危,所以缘趁西北大岸,寻觅洪道而行。
每于五六月间南风潮长四分行船潮长九分即便抛泊,留此一分长潮以避砂浅。
此路每日止可半潮期程以为保全财货之计。
若敌舟窥伺叵测岂肯旷日持久迂回缓行使人知而避之?
此转料从里洋入扬子江一路,潜以为决不出此。
然则稍减料角一带之备而趱出三两层,增加东西上下一带之备,以遏其源头,夫亦可为愚者千虑之一乎!
若论二洋形势,则外洋尤紧,此潜所以新置向头一寨,与金山澉浦相接,实为行朝密第二门户,盖已在边遽未急之先矣。
并陈梗概须至申者。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