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萧何韩信 南宋末 · 曾卫龙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二六、《论学绳尺》卷七
论曰:知所以天下之势,而后可以天下之才矣。
当天未定之时,固必豪杰之才而后济。
然世之所谓豪杰者,其识见议论,每与人殊,自非大臣深察天下利害之势,而斯人之见与之不谋而同,则亦安能识其英伟奇杰而拔之俦人中哉!
韩信归汉之初,不过一亡卒耳,当时碌碌未有奇节萧相国所见而奇之耶?
何之在汉,其所以察乎进取天下之势者,固已甚熟,而信之所言,适契其心,是故数与之语而遂以国士奇之也。
向使何之胸中未有定画,则闻信之说,不疑大言无当,则病其落落难合矣,安能力荐于君而使其尽酬平日议论哉!
萧何韩信,请申论之。
盖尝即韩信登坛之论,以验萧何用蜀之语,而知天下英雄所见略同焉。
方帝困于南郑之时,帝固愤郁不平,而诸将之计亦莫知所出何之帝则曰:「还定三秦天下可图」。
之告帝则曰:「举兵而东,三秦传檄而定」。
二人之论,不相谋而相合岂非皆有见于进取天下大势欤?
然则何之固非偶然矣。
何则
关中之险,百二之势,图天下者之所必先也。
得之不能守,楚得之不能居,是天之所以资汉也。
为汉计者,宜莫先于席卷三秦,据殽函之固,东向以临天下
是其势之所甚便者。
当时群臣类莫之察,而萧相国深知之。
想其朝夕之间,议论之际,咨访搜揽,求得夫英雄豪杰之士,而图此骏功者,其志固先定矣。
一时之臣,盖未有副其荐拔意者
攻城略地非无樊哙之流也,驰说口辨非无陆、郦、隋何之辈也,然不天下大势所在,则尅一城一城而已,降一敌是一敌而已,其于国家大事,竟亦何补
孰谓奇谋远略足以成天下之大功者,乃有如韩信者乎?
考信所以数语于何者,虽不可见然即其所以告帝者而推之,亦可知矣。
谓秦将敛怨于民,谓秦民属望于汉,谓项羽不都关中而都彭城无非以秦之故地为急。
此其攻取要略是正何之深致意者,则安得不深奇之耶?
呜呼
惟贤而后知贤,惟豪杰而后豪杰未遇于何,其羁困无聊甚矣。
寄食漂母受辱跨下淮阴之人,固不足以知之也;
不过为郎,位不过执戟西楚之王,亦未能知之也;
连敖不得知名,为都尉至于遁亡,是汉之群臣亦莫或知之也。
夫人皆莫之知而相国独知之,人皆莫之知而相国独知之,是必其谋相符,意相契,有非常情之所可测识者
观其语高帝曰:「如国士无双,欲争天下,非无可计事者」。
推此言也,不惟足以察乎天下之势,抑亦何之能察乎天下之势矣。
故自高帝何之言,用信之策,因反锋之势,据建瓴之便,今年陈仓,定三秦,而关中尅复;
明年秦关,收河南,而燕、赵青、齐闻风而靡。
向非萧何韩信未遇之时,则汉室定天下之势,岂如是其易哉?
盖尝论之,立天下之功者在豪杰用天下之豪杰者在大臣
寇恂不见异于邓禹,则征伐谋将安所施?
高崇文不见知于杜黄裳,则讨贼之功无自而建。
由是而观,则汉之所以定天下者,非韩信之力,乃萧何之力也。
虽然,非不足以,非高祖不足以
使何知信之可用而君不用焉,则虽有知人之明何自而见?
今也何言之而帝信之,曰大将则授以大将,曰设坛则为之设坛,何其从之易,其听之笃耶?
岂非萧何知信之为国士,而高祖亦知何之为人杰欤?
故并及之。
谨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