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张南轩周益公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二
垂喻近世学者徇名忘实之病,此实区区之所忧者,但因学者徇名亡实,而遂谓此学不必讲,大似因噎废食耳。
后世盗儒之名,为害者多矣。
因夫盗儒之多,遂谓儒之不可为,可乎?
熙宁以来人材顿衰于前,正以王介甫作坏之故。
介甫之学,乃是虚无、害实用者,伊洛诸君子盖欲深究所弊也。
所谓圣人诲人有先后学者进德次第,此言诚是
所谓先后次第须要讲明辟如适远岂可不知路之所从出,不然只是冥行而已
至如所谓不可以圣贤自期者,则非所闻。
大抵学者当以圣贤为准,而所进则当循其序耳。
亦如致远者以渐而致也,若志不先立,即为自弃,尚何所进哉!
右此书,南轩先生答益公也,其说大切于今
学者讲贯有体认。
讲贯融会体认亲切
不可以作此身分上事,则虽矻矻终身何为乎?
李君尝同余学时文技耳,先学奥学,余不能知,固无以发李君也。
君示余以此书,予何言之有。
然余却喜此书平实简切而今谈理学者昧昧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已矣」。
知此一语,行此一语,是之谓实不自欺,则进于诚。
静时默思我所知者几何
而能行者几何
今之士人接物差少,且从家庭推之,从父母兄夫妇长幼上件件默对,以及宗族朋友乡党,凡吾平日行处,能与所知者不畔否?
如未也,则兢兢翼翼,必求于所知而后已,是之谓不自欺
不然,虽亲见,日接程、周,不能为我益也。
益公盖为此虑,南轩不可谓此学不必讲而发明之。
当时徇名之士已起人厌矣。
所谓王介甫熙宁以来人才,原于祖虚无、害实用,此是指他本原之差。
介甫居家时事亲孝,与诸弟睦,清修博学自非今世徇名之比,但究本原之病,终在与人主便说,与公卿便说少间所为件件变了,所与亲者却是虚浮浅躁之士,同时司马温公件件是实,与他竟是相反
左丞相蒲宗孟尝对裕陵今朝人才大半司马公坏,裕陵正色视之,曰:「卿乃不喜司马某邪?
不论他事只如枢密一节他人则不肯矣」。
公实行,裕陵深知之,人才之坏原于介甫,而宗孟以为坏于温公。
苏东坡议学科举状》,亦言西晋大历之事,至谓性命以为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诞,其病在学老、庄之书。
坡公上数语亦有过当,然此病乃正是南轩介甫意也。
此书谓伊洛诸君子欲深究此弊,请看诸君所以救弊何在
诸君子即不教人作一话说
君收此书,且并以愚语更就有道而问焉,若欲从事兹学,只恐在不自欺上看(《巽斋文集》卷二○。)
裕陵」前衍一「刘」字,据文意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