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韶州相江书院咸淳元年八月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六、《巽斋文集》卷一四
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此亲见圣人者之言也。
前犹未有,后孰得而并之?
鲁孔子父母国诸弟子学于其门,其没也鲁君一诔而止,门人三年而归,阙里之教于是寂寥矣。
近鲁者齐,昔者历聘之所首至,孟子得其传而仕于此,亦尝一称仲尼而对其君,然身不留,道不行,固无望其君能推其学之所自出,而表章先圣过化之地也。
夫道能信于万世,而相去未远之时,齐、鲁视之蔑如,其空言幸存,恃有门人与孟子而已,乌在其为生以来之最盛者哉?
夫亦要诸久而已矣。
通祀比之社稷立学遍于郡县巍巍万世一人当时亲见圣人者之言,盖至此而愈信也。
后千五百年,我宋濂溪先生周元公出所著之书,惟《太极一图与《通书四十章,而《通书》亦惟推明太极图》之意。
二程子少而师之。
至于朱文公继作,乃推寻二程子之言,见其合于图书,而信其得于授受于是图书之传益以光大学者尊之,几与《易》、《论语》等。
天子特为表章于上,自是元公之里与其仕国所在奉祠堂、建书院矣,此孔子未尝得于齐、鲁者也,何其盛哉
窃尝疑之,当熙宁间元公在南,二程子在北,而元公癸丑岁没,二程毋乃未之闻耶?
后十有四五年,二程子之道下信于门人上信君相,而自朝廷四方未有元公师道者
其后洛学再厄,而讥毁不及元公,则犹幸其未尝彰显熙宁元祐故耳。
今学者得图与书而学之,盖稍出于中兴以后,而最盛于三四十年也。
孔子得通祀与立学千馀之后,而元公祠堂书院见于百馀年间。
就百馀年观之,则熙宁元祐之人所未能通知者,亦必待今日而后大。
显晦久近又各有时,皆非人之所能为耶?
岭南为文献国,刑狱使者台治在焉,元公所尝莅之官也。
往年长沙愚斋杨公使节,筑相江书院帽峰之麓,中为祠堂,旁居学徒后人屡有增拓,且立先圣殿,而受赐额于朝矣。
越十有九年,公之兄之子仲父以是节来,又益大之,视前加倍,而规制端正,则韶士以为是具上庠之体者也。
仲父前为道州濂溪书院创于其手,先帝御书六大字以表之,今复为此于韶,以成愚斋公之志。
殆若一家之事,父基而子堂之者,道犹鲁,韶犹齐,二书院同出一人
甚矣,于斯拳拳也!
予昔与谦仲父同朝,而韶士亦有与予相闻者,以书来请曰:「元公昔使此部,将漕两年,仅八月而去之。
其未去也,巡历属部无虚月,留此州之日甚浅,所著图书又未出,是当时之亲炙曾不今日闻知也。
二杨先生后学至矣,愿记书院大成,而因有以诏我」。
予不敢辞,则复之曰:图书元公义理极致,然二程子之师之也,窃意斯时讲闻大意成书之出与否未可知也。
后又远不相闻,非若孔门诸子终其身而事夫子者。
伊川明道自十五六闻周茂叔论道慨然求道之志,未知其要,出入于诸家,泛滥于老释者几十年,反求诸六经而后得知
深味此语,则元公固亦开示其端,而徐俟其自得云尔
夫以亲受学元公,而犹曰未知其要;
及其得也,则以求诸六经之力,然后元公之学吻合,而无毫发之差。
六经圣人之心在焉,元公之学之所自出也。
二程子从其学之所自出而学焉,斯与元公其所得矣。
元公图书天下,其文至约,家传而人诵之也,犹有如二程子自谓未知其要,而又求诸六经受学十年学者乎?
如是然后自得
自得然后元公真吾师也。
不然,莫要于图书,夫既传诵之矣,所忧者自得不在我耳。
元公为之师,犹退而求之六经者,二程子也。
元公图书,而曰吾知之矣,六经可以无求矣,噫!
此则二程所不敢也。
予方自为此惧,而安能效寸益于相江书院之士乎?
敬为书院岁月而已
愚斋公名大异,初建书院淳祐丁未
仲父名允恭更新书院景定甲子
次年咸淳改元秋八月庐陵欧阳某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