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一庵 南宋 · 家铉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九、《永乐大典》卷二○三○○、《宋代蜀文辑存》卷九四
斯道之传,由羲、黄以迄于文、武周公孔子,一而已矣。
及周中世老子兴焉。
史称其多识前言往行尚德而好礼,夫子尝就而问之以礼,遗言在《礼记》《曾子问》等篇,犹可考也。
老子实吾圣人之徒,孰云其外正传自为教乎?
而世所传《道德经》者,乃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至谓礼为忠信之薄,可以无讲
先儒因是绝灭礼学老教之疵,与瞿昙氏同其屏远。
不知闻今授书之老子柱史乎非耶?
何其言礼后先枘凿如此
汉去古未远,当时有为言者,以老子道同黄帝,矧同黄帝则同乎,同乎道统由是而出,夫岂西竺苦空、列庄之虚诞可得同日而语而论者?
未之察焉耳
易川道士全真求余作《一庵说》,余语之曰:吾圣人言一,尔之师亦言一。
一之义甚大,自其切于治心脩身者而言,主一无适而已矣。
主一无适,主乎敬者也。
造次于是颠沛于是敬之所在即礼之所存,此吾与尔师老子之所同也。
盖礼者,理也。
自然而然,与生俱生者,礼之体也。
羲黄设之以为教,著之于治,夫子垂之于经,亦因其自然之理而品节以为之礼,体之达于用者也。
是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敬而已矣,一而已矣。
主乎敬者,主乎一者也。
一之不贰,纯之而不杂,夫然后礼与心为一,心与道为一。
吾意夫子之问,老子之答,如斯而已
若乃外礼言仁,外仁而言道,非吾之所敢知也,子归而求之有馀师。
遂书此为之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