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见山亭 南宋 · 家铉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九、《则堂集》卷一
周游半天下,见山多矣。
晚岁羁寓古瀛,乃在燕、齐、赵之间,其地平衍沃,环数百里高山大阜登览以自壮。
里人病之,绘山于屏,叠山于庭,以寄其愿见山不可得之情。
余过而见之,语之曰:「子诚好山,然好其似而未知其真也。
真知山者不求山于山也,绘者之于绘,叠者之于叠,皆以象而求山,象之外真意焉,彼岂能知之乎!
知山之真者,其惟吾徒乎」!
君虞卿,乡之老学宿儒授徒三十年,坐下冠者童子常以百数
平居以主敬自持训饬学徒,惟在一敬喜愠外形动作常则乡党归重,人无异词,余亦幸托友焉。
一日闻君作亭向西,榜曰「见山」,亟往访而观之。
坐定,跂而望,重城岿然,其下屋参差无所睹也。
余问虞卿:「子之山安在为我指示其处」。
虞卿砉然大笑曰:「是中安得有山,吾所见者非山之山也。
晨兴于斯亭,招诸生来前,诵《诗读《书》,讲《易》说《礼》,各业其业,各吐所疑,各炫所长有会于余心,余为之喜,如好山升乎楣梁,修巘堕乎几格,余每应接不能暇也。
诸生退,宾朋来集,踵相接于斯亭,谈经者吾答以经,论事者吾应以事,自性命道以至耕稼陶渔,靡不毕陈,会于余心,余为之喜,如岩崖豁开,冈阜起伏,各献其状,为吾之有,吾受之而不能既也。
至如元夫伟人长剑高冠下车而入,振袂而升,典型森罗法度具设,则山之岱、嵩、庐、衡,一朝在目围,吾不出户庭而睹天下大观
是皆吾非山之山也,彼骚翁词人流连风景啸傲林壑放意茂林修竹之表,适情云山烟水之外一觞一咏,自以为知山,皆逐物而迁者,于山果何见乎」?
余闻君言,知君所见世俗异,为之击节赏叹
然念君求山于人,曷若求山于我乎!
求山于我,求之吾此一心焉耳
天高地下山峙川流日月照临风霆鼓舞,何莫非道体之流行,何莫非心体之妙见!
学者心会道,境之过乎吾前皆心也,心之会乎境者皆道也。
非心外物,境非道外物,皆学道君子操存涵养中事耳。
夫子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道非在东山、泰山也,道在圣人之身,因东山、泰山之高可以见道体之大。
吾今与君共登斯亭,瀛之四境在目中,又何以他山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