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寂照阁记 南宋 · 家铉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一、《则堂集》卷二
真谷居士陈君彦祥早岁周游中原,遍交当世名巨儒以至外方博达之士,无不就而访之。
道充然,若有得也,乃归筑室高阳之下,父子自为师友,名其读书阁曰「寂照」。
过之问焉,曰:「子为吾圣人学乎?
亦有取于释氏语乎?
圣人言寂,释氏亦言寂,义近而理殊,不可以莫之辨也」。
居士请予发其意,为之言曰:夫心一太极也。
冲漠无朕者,太极本体也;
寂然动者,此心之本体也。
方其冲漠无朕一理混然动静互根,所以两仪四象八卦者,举在是矣。
方其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而道德性命理所以离为仁义,别为五常,散为百行万善者,举在是矣。
是故未发而寂,心体本然也;
已发而通,心体妙用也。
无思非无所思也,无为非无所为也,其寂然不动之本体如是也。
及夫感而遂通,天高地下万物散殊,孰有出于思之外者?
是之谓以一理而贯万殊
羲之画,文之彖,孔之系,如斯而已矣。
佛氏不然其所谓寂,即空以为寂,心无心也,形无形也,物无物也。
以是为体而不能该乎天下事物之理,非体也。
至其动而接乎物,境空境也,相空相也,法空法也。
以是为用而不能周乎天下事物之理,非用也。
何则
寂非也。
彼视其身与天地万物一虚露电以原其始而莫知所始,梦幻以要其终而莫适所终。
是之谓以一空了万法,体之不能该,用之岂能通乎?
故吾异端,言寂虽同而所以为寂则异,不辨则不明也。
或曰:「若子所言,寂之为感与寂之为照有以异乎」?
曰:自此心之本体而言,寂而感者,心体妙用也。
自学积功而言,寂而照者亦心体妙用也。
子不观之日乎?
夕而向晦,日之寂也;
朝而升乎天衢无容光之不照者,向晦之所息也。
子不观之岁乎?
冬而闭藏者,气之寂也;
春而阳明发舒万生被其光荣者,闭藏所为也。
人之此心,虚灵莹彻万善毕备,然非主静以正其本,谨独以澄其源,存诚几微毫忽之间,积功不睹不闻之地,何以复此心本体浑全辉光日新明明德而靡不周乎?
故寂照云者学问存养之功,积久而后见,非即以为寂,即寂以为明也。
居士覃怀人,尝佐大名幕
倦游而归,绘松林秋月为图,著深衣,持麈拂,据磐石而坐,若思非思,其有志自治其心者乎?
嗣子笃学好修强毅有守他日必将有用于世,其所涵负殆未可以浅窥也。
余以羁客来瀛,获交君父子,朝夕所讲皆义理大端,故登斯阁,喜而为之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