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径山无准禅师行状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四、《无文印》卷四、《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卷六
师讳师范号无准,生于梓潼雍氏。
九岁阴平山僧道钦出家经书过目成诵,而又喜阅宗门语要。
师兄道印有声讲席,每以机缘诘之,师应荅如响。
尝因诵经次遽问曰:「看什么经」?
师举卷曰:「如是经」。
惘然
一日女子定话问义训解释,师笑而已
绍熙五年十月具戒,即欲南询。
母何氏病笃,师刲股救疗
明年成都坐夏
正法首座老尧,瞎堂高弟,道行四川,师请益坐禅之法,尧曰:「禅是何物
坐底是谁」?
师受其语,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提前话有省。
六年,次荆南玉泉寺,有言老宿者尝参大慧觉老,宿见琏穷谷,师周旋二老间,多获其言论风旨
明年辞去,见保宁全无用金山退庵
退庵问曰:「远来何为」?
曰:「究明己事」。
退庵曰:「生死到来如何」?
曰:「渠无生死」。
退庵曰:「参堂去」。
久之,游四明,依育王瑞秀岩
佛照禅师东庵印空叟分座法席人物之盛为东南第一,如觉无象、康太平渊清叟、琰浙翁、权孤云嵩少林辈皆在焉。
有老深首座者,蜀人久病,师为执侍汤药
平生惟一用事佛照问疾次,谓深曰:「深首座何不一喝」?
深却喝。
佛照曰:「犹作主宰在」。
顾谓师曰:「何处人」?
曰:「剑州人」。
佛照曰:「带得剑来么」?
师随声便喝,佛照笑曰:「者乌头子也乱做」。
师年方二十,而临机不屈如此
贫甚,无资薙发,故佛照室中常以乌头子目之。
空叟尝指师谓众曰:「范年方二十,更二十年,未可量也」。
已而钱塘,见岳松源灵隐往来南山,屡入充肯堂室,栖迟北山六年
吴门,谒万寿修无證。
先破庵西华秀峰遂往依焉。
堂僧十馀辈,皆饱参宿学
有纯颠者于入室次,横机不让破庵打至法堂,且欲逐出,师解之曰:「禅和家争禅亦常事何至如此」?
破庵曰:「岂不闻道肚饥,闻板声要吃饭去聻」?
闻其语,不觉白汗浃背
无何,辞往华藏,依演遁庵
三年复还灵隐破庵居第一座
斋馀同游石笋庵,庵之道者请益曰:「胡孙捉不住乞师方便」。
破庵曰:「用捉他作什么
风吹水,自然成文」。
师于侍傍平生碍膺之物,不辞而去。
约斋张公镃广惠新创,请破庵开山,师偕往。
执侍三年散席,同登径山
三年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偕师绝江
逮其赴穹窿,师留天童,依观息庵,俾归藏司不就
破庵退穹窿,归径山,师往省候
破庵迁寂,付密庵法衣顶相,师不受,惟领圆悟墨迹密庵法语
既举丧,遂访旧岩云巢于穹窿,与首众。
云巢瑞光,复居板首。
无何泉高原四明梨洲命,高原谓人曰:「范首座肯往,吾当一行不然,虽兜率内院往也」。
师遂与俱。
四明诸山以仗锡高绝,而梨洲仗锡又二十里,寺在绝顶高寒荒落非人所居
婆娑其上,三年一日麻麦豆,仅给日食,而未尝饥色
既而以台雁未到,拉月石溪同游,至瑞岩
云巢住持事,留分座
夜梦衣冠持把见授,翌日明州清凉专使至。
师以倦游力拒其请。
适数僧来访,自言旧业清凉幽邃深靖,古称天童,寺之护法其姓,灵异甚著。
师省前梦,乃易书受请。
入院,见所谓伽蓝神衣冠人物畴昔所梦无异
升堂开法一香破庵
借庵时寓育王,以师开堂举似秀岩秀岩惊异曰:「始终作家」。
且曰:「之人也,清凉不可久留矣」。
三年京师诸禅以焦山举师,密院奉化津遣,师不赴,再劄乃行。
期年,迁雪窦
三年被旨移育王。
三年嵩少散席径山朝命以师补处
京师,见丞相史卫王
卫王曰:「径山住持他日老宿无力葺理,众屋弊甚。
今挽吾师,不独主法更张第一义也」。
明年寺燬。
先是,师梦有烈丈夫授以明珠二十一颗,莫知谓何,及寺焚,则四月二十一日也。
逆知其数,不动容变色安众行道如无事时。
是年七月,有旨入内
上御修政殿引见,师奏对详明,上为之动色赐金僧伽黎,仍宣诣慈明殿升座,上垂帘而听。
上谓大参陈公贵谊留心内典,以师所说法要示之,陈公奏云:「简明直截,有补圣治」。
乃赐佛鉴禅师号,并缣帛金银钱、香合茶药等,侍僧各赐金有差,仍降银绢僧牒,俾助营缮宠光锡赉,由佛照以来未之有也。
三年寺成,又六年复燬。
师不惊不变,不徐不亟,而多助云至
荆湖制帅孟侯珙、蜀之思播二郡与夫海外日本,皆遣使委施。
不数年,寺宇崇成飞楼涌殿,如画图中物矣。
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堂殿楼观,凡丛林所宜有者悉备
皇帝亲御宸翰赐额曰「万年正续」。
良田九千亩,奏其徒以甲乙主之。
正续西数百步,结庵一区,为归藏所,上建重阁,秘藏后先所赐御翰。
敞室东西奉祖师与先世香火
遇始生日,为饭僧佛事以赞冥福
盖自狂鞑犯蜀,师之先祀遂绝,天性至爱,有不可解于心者。
上闻嘉叹,赐扁「圆照」,详见待制李公心传所记。
洞霄临安左,衲子登山者必枉道过之县市丛脞食息无所
旧有保锦废寺,师葺新之,买田具爨,至者如归。
绍兴初立国钱塘北马骈集至无所容,以浙西湖草泽为牧荡。
马政废,许有力者围而为田,赋税民田三之一。
端平更化廷臣言事者以围田隐冒,复行经界京师豪贵家举不免
寺之广陵一庄,悉指为围,师诣阙敷奏,有旨特免
径山虽在万山间,而樵薪不给炊爨,旧募民入山樵采,辍其半以酬力役
四山濯濯,实由于此
师置田千亩,立局收掌,取直庸工,贷山林斧斤之厄,且植松种杉数百万,补其形胜
淳祐戊申秋,寺再成,师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而旧疾适作,涉春不愈。
三月旦升堂示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今日勉强出来从前说不到底,尽情诸人面前抖擞去也」。
起身抖衣,云:「是多少」?
十五日,集两班区画后事,亲书遗表遗书十数言笑谐谑平时
或告以末后大事和尚作主宰,师曰:「才作主宰,便不是也」。
其徒以遗偈为请,师笑曰:「我未检《韵略》在」。
医者诊视次,师谓之曰:「汝未识者一脉在」。
十八日黎明,索笔书偈,侍僧以纸笔至,师曰:「第一句道什么」?
僧云:「此是第二句」。
执笔书云:「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天台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上遣中使降香赐币
四月一日归正续,二十日全身塔于圆照治命也。
师风闲暇襟度夷旷,宽而不弛,明而不察,无厉声恶色
有徒数百辈视之路人
端居丈室无异兼味澹然如常僧。
吴民好施频年持钵不下十数万,既付主事,不规规焉计其出入,或负之亦不较。
处逆大变雍容恬适,略不经意
寺之再火也,师坐喝石岩,诸力负行李中途发钥,挟出过半,师目击之,终身不道姓名
小出,臧吏失职,为有力者负其所重。
后得其人,其徒执而讯之,师曰:「吾无是物也」。
不问
炎火方烈,众皆诘责延燎主名,师适见之,遽告曰:「若固在是耶,急逸去主事见执则不尔恕矣」。
三门右趾层阁上安万佛,下敞僧寮,费以数十万,大风一夕而仆。
师归自外,众谓不堪其忧,师则曰:「犹幸倾覆之早,加以数年,安僧其下,其不伤人乎」!
宽仁大度类此
幼不嗜学闲居未尝执卷,鼓鸣众集,肆口而说,多不病繁,少不病简。
不为险辞怪语簧鼓后学平夷峭峻简明圆活,如转丸千仞之冈,纵横高下无影迹可寻。
踞坐筹室,迅机痛快
破山截流至于随病与药,能曲施方便
常曰:「合掌问讯,总识得来处」。
不录过,不没善,不受谮愬,不执法厉众是以天下之士归之如市,融火煽虐,万瓦灰飞,虽露坐檐宿,不忍舍去。
故其得人,视同时诸老为最盛。
异时径山有道大慧老人曾不十岁,师坐方丈垂二十祀,年谷屡登,有众如海,虽两丁大厄而旋复旧贯呜呼盛哉
昔人前辈言行不见传记后世学者无所矜式,盖当时门人弟子之罪。
朅来径山,间侍师座。
师不鄙其愚,凡其家世本支出处次第师友渊源,详以见教
窃听绪馀,佩服惟谨,因思晓莹之状浮山圆鉴,寂音之传石门云庵起居言动纤粟不遗,其师生之义浮于翰墨
暇日,因叙次所闻,以付侍史,为他日大书深刻张本
晚学不文,固不敢上班前辈,然义理之在人心古今天下无二揆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