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剡学讲义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一三
某愚而不移学而无得朅来试令,必有我师
乃不鄙夷,逊席而请,固辞不获,辄诵所闻,以求是正焉。
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圣贤教人于此焉最切;
学者受持于此为最危。
盖「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以上容说,其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此二句却要精加体认
史迁以为性之动为性之顺,是认欲为善。
陈用之以为性之欲循而充之为小人,是认欲为恶。
横渠先生谓感之而动,是气之性。
南轩先生谓性之欲也,言亦性之所有,而其要系乎心君宰与不宰耳。
晦庵先生谓欲即所为情也。
经三先生辨说明白
昔在圣贤,「所欲不踰矩」,则不踰者矩耳,非无也。
「欲仁斯仁至」,则所至者仁耳,非无也。
养心善于寡欲」,则说寡,不说无。
可欲之谓善」,只说可,不说无。
曰「欲不可从」,非曰欲即是从。
曰「欲而不贪」,非曰欲即是贪。
身非槁木,心非死灰,故未尝绝欲
表记》曰:「无欲而好仁」。
乃他无觊望之言。
通书》曰:「无欲则静」。
人生以上之体。
盖人血气而生,心统性情之妙,心不能不感于物,静不能不动于感,而性之欲者多出矣。
欲所当欲,则欲亦天性也。
非所欲,则血气之欲也。
欲其善恶之机乎!
故其静而未有所感,己有此仁而未恻隐,己有此义而未羞恶,己有此礼而未辞逊,己有此智而未是非
如镜斯垂,如水斯止,包两间而本虚也,备万物本一也。
《易》所谓无妄」,《书》所谓道心」,《诗》所谓秉彝」,《中庸所谓「未发之中」,孟子所谓「善」。
其与物接也,喜其所喜,如子路之闻过,孟子不寐,则为喜之正;
不则谢安之过门折屐,林甫之津津眉宇间,则喜非其正矣。
其所怒,如舜之罪四凶文王之遏徂,则为怒之正;
不则明帝撞郎太宗之仆碑,则怒非其正矣。
至于哀必如孔子之恸颜渊,敬姜之哭穆伯,则为哀之正;
子路不忍除丧子夏之哭子丧明,则非哀之正。
至于乐必如孔子曲肱而枕曾点暮春浴沂,则为乐之正;
太康之事盘游齐王之好钟鼓,则非乐之正矣。
男女,人之大欲,无男女人伦废矣。
如《关雎》之好逑,《鸡鸣》之相戒,可也
桑中之期,琴挑之奔,则欲非其欲。
饮食,人之大欲,无饮食则命绝矣。
箪瓢饮食自乐嘑尔之弗食,可也
墦间之乞,鼎指之染,则欲非其欲。
且如仕者欲行其义,则俛首帖耳,惟利之趋,胁肩谄笑,唯势是视,苟可以进媒其身、退私其家者,无所不至
私欲也,如性何!
学者欲至其道,使靠里工夫,不自鞭辟腾口议论,徒事张皇,苟可以内罔父兄外欺朋友者,略无忌惮
私欲也,如性何!
世方人欲横流天理湮晦相与讲明,孰急于此
惟曰理为欲之对,而界限不可不明。
不思说欲而不说人欲,则非所以为学。
性情也,动则为欲,欲则有善不善岂可以为善哉
是非疑似之间,甚可惧也。
绝人欲之私,而从天性之欲,是在学者(《本堂集》)
按:卷九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