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君人致用成化如何 南宋 · 朱埴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二四、《论学绳尺》卷五
天地圣人一自然之理也。
无容心于其间,则得矣。
何也?
理妙于无而超于有者也,无非果无而用生焉,有非真有而化存焉,皆理之自然者耳,岂容以有心为之哉!
故凡以有心之者必有迹,有迹则凝滞于物而非化矣。
盖盈天地之间,何者非化,而圣人所以财成者,亦何适而非用?
用藏于无则为化,化显于有则为用。
用之所存,即化之所存
天地无心,而圣人亦无心也。
后有作者,亦惟因其自然之用,全其自然之化斯可矣。
是知不致之致其用神,不成之成其化妙。
天地也,圣人也,同此理之自然者也,而吾奚容心之有?
否则用非其用而与大造初意相似,则亦迹焉而已,化云乎哉
君人致用成化何如
请申之。
尝谓天地无形圣人圣人有形天地,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盖天地以其心溥万物无心圣人亦以其情顺万事无情
君人者之于天地圣人,非致其用之难也,致之而无致之之迹为难
非成其化之难也,成之而无成之之迹为难
爰自开辟以来凡宇宙之内,鼓之雷霆润之风雨,通之为山泽,衍之为金刀货宝,生之为桑麻谷粟,无一非天地之化,则亦无一非帝者之用。
函三为一,帝者之用秘于天地
判一为三,天地之化寄于圣人
然用非胶胶扰扰之谓也,理之自然者耳;
化非杳杳冥冥之谓也,亦理之自然者耳。
充满六虚,愈有而愈无也。
周浃万物,愈著而愈泯也。
上畅九垓下溯八埏,愈溥博而愈渊泉也。
曷尝一毫容心哉?
固有移民,矜之为能者矣,然有心以致之,而终莫之致。
亦有揠苗刻楮,凿之为巧者矣,然有心以成之,而终莫之成。
无他天地圣人自然而然,彼有心者,自累之耳。
后之君人岂可天地天地,而不求帝者之天地哉!
思昔帝者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因风雷之益而教之以耒耜,则吾无斲揉之劳;
火雷噬嗑而聚之以市货,则吾无通变之迹;
风行水上之《涣》而作舟楫,因上火下泽之《暌》而制弧矢,则吾无刳剡之巧。
此者,人以为帝者之用也,而不知天地之化也。
一用之施,一化之著也。
一用之行,一化之全也。
然人知其著而不知其所以著,知其全而不知其所以全。
天下知帝力之时,乃造化不容致诘之妙。
岂惟天下莫之知,虽圣人不自知也。
岂惟圣人莫之知,虽天地不自知也。
呜呼
天地之与圣人一理也,古之与今,亦同一天下也,岂有古之人可以致用而今不可以复致,古之人可以成化而今不可以复成?
孟子有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惟能妙有为于无为,则几矣。
是必经纬无方无体之中,泯知巧不识不知之际,其于致用也,不敢以浅心间之,惧其有以壅此化;
不敢私心杂之,惧其有以累此化;
不敢以怠心乘之,惧其有以间断此化,茫乎天运云行雨施窅尔神化而阴辟阳开,不动声色天地之蕴、神明之奥,万物之情森然在是,盖至于此,则风雷非隐也,而耒耜非显也,火雷非无也,而市货非有也,风水火泽非精也,而舟楫弧矢非粗也。
有致之功,无致之迹,有成之理,无成之形,果孰为君人乎?
孰为帝者乎?
又孰为天地乎?
浑浑乎一无声无臭之天而已
虽然圣人本无其心,然岂无所用其心哉。
盖天地之心惟动则见,而万化根本胥此焉出,而帝者之用,亦当因其用心者求之。
故吾心之理,累于有固不可,而溺于无亦不可
当使周流不当使之间隔当使充畅不当使之凝滞
心在是则用在是,用在是则化在是。
《易》之存神,即其所以前民用,而《中庸》之尽性,即其所赞化育也。
不然,吾心恝然天下,而无财成辅相之道,一切付之于自治则是槁木死灰而已,则乌足用化之妙哉!
故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呜呼至矣!
谨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